中国炼铁网移动版

主页 > 走访炼铁 >

定向培育行业英才,特色学科推动科技创新

重庆科技学院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前身是1951年建立的原重庆钢铁工业学校矿冶系,1985年学校升格为重庆钢铁专科学校,矿冶系更名为冶金系,2004年学校合校升格为本科,冶金系更名为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

历经六十多年的办学,学院行业优势突出,办学特色鲜明,涵盖冶金、材料两大学科专业领域,其中冶金材料学科群是重庆“三特行动计划”特色学科专业群,钢铁冶金、材料学是学校重点建设学科。学院下设冶金工程系、材料工程系、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系3个系,开设有冶金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功能材料、焊接技术与工程、矿物加工工程等7个本科专业和石油与天然气领域(油气材料工程方向)专业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2011年起,与北京科技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联合培养冶金工程、材料工程专业工程硕士研究生36名。2014年,与美国加州大学联合成立钱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院,设立“钱煦实验班”(简称“BIC”),招收功能材料专业(医疗器械与医电方向)学生,培养国际化人才。冶金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科专业、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点和市级本科高校“三特行动计划”特色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是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科专业、市级特色专业和市级本科高校“三特行动计划”特色专业。

image.png

丰富的教学资源, 雄厚的师资力量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院始终坚持“依托行业,突出应用,注重实践,开放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已培养毕业生15000余人(其中留学生20余人),现有在校硕士研究生21人,本科生2281人。学院依托冶金行业办学,近年来,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学院现有教职工106人,专任教师94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教授22人,副教授32人,硕士生导师16人。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101人,其中博士37人。有海外经历教师23人,重庆市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8人。特聘教授美华裔钱煦院士、美华裔钟正明院士、张兴栋院士、周寿桓院士(校友)等4人,获批“巴渝引智计划”专家3人,兼职教授8人,市级科技创新团队1个,市级教学团队2个。

学院有重庆市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冶金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纳微复合材料与器件重庆市重点实验室1个,市级工程中心1个,重庆市唯一的国际焊接工程师(IWE)联合培养基地1个,国家级质量工程6项,省部级质量工程14项。近年来,学院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4项(面上基金8项),省部级项目100余项,年均科研经费1000余万元,获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实用新型43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0余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7项、省部级教研教改项目12项;发表论文10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250余篇。编写出版各类规划教材23部,出版专著2部,3本教材获冶金院校优秀教材奖。学生科技创新连续11年获“挑战杯”全国、重庆竞赛奖励,2015年,学生获世界网络炼钢大赛获得世界冠军等多项奖励。20余项项大学生训练创新计划项目获国家级、省部级立项。

先进实训基地  重点科研项目

学院拥有设备先进,配套齐全的专业实验室及实训基地,占地面积达8700平方米,设备总值8900余万元。学院自主开发并建成了国内独有的“冶金技术与装备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先后共建了国家级、省部级、校级和院级四个层次的十大科研平台。其中,航空航天功能材料与元件研究中心是获得《航天产品合格证书》的定点研发基地,已为“神舟”系列、“嫦娥”系列探月飞船的运载火箭提供性能可靠的磁性功能元件;国家钢铁冶炼装备系统集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冶金实验室为国内为数不多的拥有完整冶炼装备技术研究平台;生物材料与活细胞影像技术研究所填补了国内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学院与韩国国立昌原大学、重庆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国(境)内外高校建立了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合作关系,与武钢、西南铝、重钢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签订了产学研合作战略协议,积极开展国内外合作办学和科学研究。

1、钢铁制造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钢铁制造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以现代钢铁制造全流程“铁—钢—铸—轧”为主线,构建了流程仿真、烧结仿真、炼铁仿真、炼钢仿真、轧钢仿真五大模块,基础通识、综合训练、专业设计和创新研究四个层次的实验教学资源体系。基于自主研发的虚实结合的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开发了高仿真、超时空、深沉浸的65个实验项目。基于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建立了实时数据传输的技术管理和流程管理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积极探索了虚实结合的冶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验教学体系。      

五大模块重点对钢铁制造关键工序开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支持集中学习、任务驱动学习和学生团队自主学习,具有身份识别、过程记录和成绩评价等功能。关键工艺模块主要由虚拟仿真和生产操作仿真两个子模块组成。虚拟仿真是在虚拟的环境下实现原料条件的设定、工艺路线的选择和工艺参数的优化;生产操作仿真是基于生产现场控制软件、数据库和操作界面,实现工艺过程的控制。基于“五大模块”,学生可自由搭建实验项目,开展不同钢种的冶炼与加工工艺设计及优化、模拟生产及成本控制、事故分析及处理。 

image.png

中心实现了实验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改革了传统实验教学模式,提升了实验教学水平,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学生连续三年参加国际、国内虚拟炼钢大赛取得优异成绩。

image.png

2、冶金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

冶金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前身为1985年建立的冶金实验室, 2009年成为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1年建成重庆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4年获批国家级钢铁制造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中心是我校开展教育教学、科研服务和文化传承的核心平台。

image.png

冶金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以满足行业、企业对冶金类专业人才工程应用和创新能力的要求为宗旨,适应冶金工程技术高度集约和学科专业交叉的特点,确立了“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强化责任意识和创新思维培养”的实验教学理念。依托行业企业,构建“大冶金、全流程”的实验教学平台和教学体系,创新实验教学方式方法,增强学生扛起钢铁脊梁、敢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专业、职业自豪感,造就“质朴坚韧、业精致用”的新时代冶金卓越工程师。

image.png

中心遵循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重点依托校企共建平台,构建了“大冶金、全流程”的“三层次九模块”的实验教学体系,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基本实验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最终达到现代冶金企业所需的工程素质和修养要求。

image.png

中心现有实验设备966台(套),价值3300余万元。中心设备配置能完成相关专业所需的全部教学实验项目,体现了实用性的原则;相应的实验设备数量充足,能够满足实验教学项目和内容的要求;实验设备利用了多媒体、数据库和网络通信技术,建成功能相关性良好的、有利于开放的实验室,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开发和实践,体现了先进性的原则;中心设备整体利用率达92%以上,仪器设备质量可靠,性能优良。

3、 冶金性能检测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重庆市冶金性能检测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2011年8月经重庆市科技委员会批准、挂牌成立的重庆科技学院直属科研机构。“中心”以重庆科技学院为平台,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为依托,进行冶金性能检测技术的研究和冶金性能检测装备研发,为我国冶金工业日常生产、产业升级提供产品服务与技术支持。 “中心”确立了冶金性能检测技术、冶金过程测控技术、冶金新材料、冶金安全装备等4个研究领域,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

重庆市冶金性能检测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目前已研发出近30种冶金性能检测设备产品;已经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7项,实用新型专利21项。“中心”骨干成员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重点项目子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教育部春晖计划项目等国家级项目10项,省部级项目39项;在核心期刊以上发表相关论文100余篇,其中50余篇被SCI/EI检索;获得国家教改二等奖、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各种奖励15次。

image.png

image.png

重庆市冶金性能检测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冶金工程技术开发、冶金技术的推广,在产品销售、技术转让和工程总承包中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实现直接经济效益3000多万元,形成了较强的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中心”的发展实现良性循环。

点石成金育英才  千锤百炼铸栋梁

image.png

学院秉承“厚德、博学、砺志、笃行” 的重科校训,发扬“创业、创新、创优”的重科精神,传承“坚韧、顽强、崇实、求精”的钢铁品质,突出特色,强化背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努力提升办学水平,正向着打造特色性应用型高水平学院的目标不懈努力!

(责任编辑:zgl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