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得很早的时候,就有朋支留言,希望我能系统的聊一下关于布料制度的调整,一直没敢应承下来,一方面就个人对于布料制度的一些浅显的认知,无异于浩瀚宇宙中的一颗小星,实在是九牛之一毛,也自认为拿不出象刘云彩老先生《高炉布料规律》那样精辟的文字。另一方面,对于现代通用的无钟布料来说,虽然对于布料的调整更方便更灵活了,但变化也更多了,简单的几个布料角度与环数,却可以演变出无数种布料制度与布料方式,很难从形式上去推断或评判哪一种制度更好一些,或者也只能说适合才是硬道理。所以,每每谈论到与料制相关的话题,总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然而,做为高炉四大操作制度之一,高炉操作与调剂的重要手段之一,似呼总无法避开布料制度这一话题,避开布料制度去谈论高炉操作,无异于隔靴搔痒,不切实际。实际的炉况探讨中,也确实无法绕开布料制度这一话题,也往往不可避免的会对各种布料制度主观的妄加评判,结果往往是一厢情愿,自以为是。不同的认知与经历可能对料制的理解也各不相同,有人推崇平台加漏斗,有人倾心于中心加焦,有人偏爱焦包矿,有人力荐大矿角正角差,倒底哪种料制才是最好的料制呢?用什么标准来评判?
网络上常有传闻,某某营养学家年过五十而英年早逝,某某山野村夫长寿过百而依然健硕,前者营养不可能不合理,饮食作息不可能不科学,后者随遇而安,可能不知营养为何物,可结果何以有如此大的差距,抛开遗传等先天影响因素,难道是天妒英才?非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而己。
高炉料制亦是如此,高炉如人,人各有异,所以,每座高炉也各有自己的特点和适应性,适合此高炉的料制照搬到另一座高炉,即使原料条件、炉容相同或相近,也是大概率的难以适应。可见,抛开具体的高炉生产条件去谈料制,是纯粹的纸上谈兵。评判高炉料制的优劣,也不应该简单的看其料制的形式,不管什么形式的料制,能保证炉况稳定顺行,指标不断优化的料制就是好料制,无法保证高炉稳定顺行的,形式看起来再好也无济于事。
前几天写了《中心加焦是发展中心还是抑制中心》一文,虽然没有列出具体的理论证明中心加焦一定会抑制中心,其实笔者内心也更倾向于中心加焦改善了中心料柱的透气性,至少是有利于中心气流发展的,怎么可能会抑制中心气流,相信多数高炉操作者也会有同样的认知。耐何事实却是,对于特定的高炉生产条件,中心加焦确实抑制了中心气流,这虽然总有点让人难以置信,也有点违反常规,但不得不承认,特定的情况下确实存在中心加焦抑制中心气流的特例,无它,生产条件不同而已。或许借用下面一个例子佐证一下,也就释然了。
所有人都知道,水火不相容,所以最原始最有效的灭火方式,是以水灭火。而风和火是相辅相成的,也即风是助燃的,风只会使火燃烧更旺,才有了火借风势一词,这些是基本的常识,一般不会有人置疑。现在如果告诉您:“水是助燃的,而风可以用来灭火”,不知道您会不会摇头叹息曰:“竖子,不可理喻”。
据说,现在已经有了用风灭火的消防器材,风速达到一定程度后确实可以瞬间熄灭山火。事实上,吹灭蜡烛就是最简单的以风灭火的实例,只是我们通常都熟视无睹了而己。至于水助燃,常见的如旺火添湿煤火更旺,油类着火用水浇越浇越旺等也证明了水是可以助燃的。之所以举这么个例子,是想要说明,当条件改变后(风速、风量、火势等),结果也会改变,不可能的也就成为了可能甚至向相反的方向发展。
记得刚学炼铁的时候,常听老师傅发牢骚说:“炼铁书上讲的都是反的”,很难理解,后来,慢慢接触的多了,了解的多了,才知道,不是书上讲的错了,只是条件不同了,所以,结果也就反了。比如倒装发展边缘,布料反常的时候倒装也可以抑制边缘,再如加风发展中心,风加到一定程度后中心可能消失,反而减风容易引导出中心。
所以,评判布料制度的优劣,不是看其表面的形式是多么美观,或者看其表面的形式是多么压制边缘发展中心,角差是多么的正角差。有的高炉,采用焦包矿的料制,负角差,炉况顺行稳定,气流分布合理,有的高炉采用大矿角、大矿批、正角差,炉况稳定顺行,气流分布合理,有的高炉中心加焦气流分布合理,有的高炉平台漏斗气流分布合理,同样的也有高炉想要去掉中心加焦却屡试屡败,有的高炉正角差从来没走成过,也有的高炉从来不耻于负角差的料制。如此,能简单的评判说哪一种料制更好吗?或者武断的认为,书上讲的都是反的吗?非也,只是生产条件不同,适应的料制也不同而己,也只有适应高炉生产条件,能保证高炉稳定顺行且指标不断改善的料制,才是适合高炉的最佳料制。
料制变化的魅力如象棋,无论是当头炮、屏风马、还是巡河炮,没有优劣,都可能成就胜局,也可能铸成败局,重在应势而变,融会贯通。所以,高炉操作与调剂,丰富的理论知识固然重要,然重在“悟”,布料制度不在形式,重在实际达到的效果,也只有能达到调剂效果的料制,才是适合的料制、最佳的料制。所以也有人说,高炉操作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信也。
小结: 1、一不小心又把论文写成了散文,天南海北的胡侃,有点儿跑题。 2、之所以想起要写点关于料制的东西,是因为近期和一些朋友交流,都不可避免的涉及到了料制的问题,且料制的形式与实际效果偏差较大,甚至适得其反,思索其原因,自认为可能就是其它生产条件不同而导致的吧,或者说料制只有在其它一些条件满足的时候,才能达到其实际的布料效果,所以才有了上面的文字。 3、笔者认为,对于料制,再好的理论,都不如一个“悟”字,当悟透了焦包矿、大矿角、中心加焦、平台漏斗等等不同形式的料制存在的基础和适应的条件,相信也就具备了在其中任意切换的能力,则想要用什么形式的料制,还不是信手捻来吗? 4、上世纪八十年代,敢于下海的都成了富人,再后来,第一批炒股的都赚到了钱,再后来,无论是盖房子的还是倒腾房子的都发了家,聪明与魄力固然重要,难道他们现在都不聪明了吗?非也,适应时代才是关键。再好的装料制度,当和其它的操作制度不适应或不匹配时,也布不出想要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压边的料制疏松了边缘,发展中心的料制把中心丢了,看似不可能,实则经常遇到,于是摇头叹息曰:“尽信书不如无书”。
(责任编辑:zgl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