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炼铁网欢迎您!

中国炼铁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技术文摘库 >

本钢7号高炉强化生产实践

时间:2020-04-21 11:19来源:本钢板材股份有限公司炼 作者:谢孔明 点击:
摘要:对本钢7号高炉强化冶炼生产实践进行了总结。通过采取加强原燃料管理、优化高炉基本操作制度、高风温富氧大喷煤、加强炉前及设备管理等措施,实现了高炉长期安全、稳定、
  • 摘要:对本钢7号高炉强化冶炼生产实践进行了总结。通过采取加强原燃料管理、优化高炉基本操作制度、高风温富氧大喷煤、加强炉前及设备管理等措施,实现了高炉长期安全、稳定、高效运行,并取得了燃料比505kg/t良好指标。

    关键词:高炉  强化冶炼  燃料比

    1 概括

    本钢7号高炉(2850m3)于2005年9月开炉。该高炉采用了诸多新技术,主要有:PW紧凑型串罐无料钟炉顶、3座内燃式(霍戈文)热风炉、铜冷却壁、国产陶瓷杯+UCAR小块炭砖的综合炉底炉缸结构、新INBA法水冲渣,铜冷却壁,比肖夫煤气清洗系统,高炉余压发电(TRT)等先进工艺设备。

    2014年3月以来,受整体钢铁行业不断亏损的影响,本钢也和其他钢铁企业一样生产形势非常严峻。强化冶炼,提高利用系数,降低生铁成本成为今后的工作重点。在这种生产形势下,本钢7号高炉不断自主创新,强化高炉长期稳定顺行,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燃料比不断创造佳绩由530 kg/t降到505kg/t以下,创历史新高。

    2 改善入炉原燃料质量

        精料是高炉稳定顺行和强化冶炼的基础,同时也是提高煤气利用率的重要条件。煤气利用率提高后,炉内压差升高,为保持炉况顺行,加强入炉原燃料管理,减少粉末和成分波动至关重要。

    2.1 稳定入炉原料成分

    7号高炉炉料结构为65%烧结矿+27.7%球团矿+7.3%天然块矿,通过调整烧结矿和球团矿的配比调整炉渣碱度,入炉矿石品位稳定在59%左右。渣铁比稳定在330kg/t以下,渣量降低有利于改善料柱透气性和透液性,有利于炉况的稳定和顺行。烧结矿主要来自本厂自产75m2和265 m2两种烧结,我们采取1~6号矿槽主要装75m2烧结,7~8号矿槽主要装265 m2烧结,265 m2烧结矿每批稳定在25吨左右。焦炭主要是本钢焦化厂焦二干熄焦+老炉大块水熄焦混合使用,这两种焦的水分、强度差别很大,我们采取焦二焦装在1~3号焦槽、老炉焦装在4~5号焦槽,并按比例均匀筛分。采取上述措施有效遏制了因成分波动造成炉况不顺的因素。

    2.2 加强筛分工作,提高筛分效果

    烧结矿经过烧结、破碎、运输和落下到槽上矿槽易产生粉末。原燃料的筛分效果差,大量粉末入炉会影响炉况的稳定顺行,为减少粉末入炉,采取以下措施。

    2.2.1 采用棒条筛

    8个烧结矿槽和5个焦槽均设有振动筛,筛网采用棒条筛。其优点是自清理能力强,筛网不易糊死,筛分效果好,大大减少烧结矿和焦炭的入炉粉末。

    2.2.2 合理控制筛速

    根据高炉最大冶炼强度,计算矿石和焦炭用量,通过调整闸门开度,矿槽筛速控制在5t/min左右,焦槽筛速控制在3t/min左右,既能保证上料速度,又能保证筛分效果。

    2.2.3 加强检查和维护

    在日常生产中,加强原燃料系统的检查和维护,每班定时检查原燃料设备,及时清理振动筛,以确保筛分效果,保证小于5mm的烧结粉末能及时返回烧结车间,焦丁和焦粉及时回收利用。

    3 优化高炉操作

     3.1 大矿批操作

    批重对炉料在炉喉分布影响很大。批重太小布料不均,小到一定程度.将使边缘和中心无矿石。批重增大,相对加重中心而疏松边缘,而且软熔带气窗增大,料柱界面效应减少,有利于改善料柱透气性。客观上来讲,每座高炉都有一个临界批重,当批重大于临界值时,高炉顺行难以得到保障.当批重小于临界值时,高炉指标难以得到优化。

    3.1.1焦批重的选择 

    焦层的厚度由批重决定,大高炉的炉喉焦炭层厚在0.60m~0.75m,不宜小于0.5m。七号高炉的炉喉直径为8.40m,根据经验焦炭批重(t)约等于0.03d3(d为炉喉直径,m),可知七炉的焦炭批重应该接近17.7吨,而正常生产时焦炭水分稳定在6%~8%,因此确定干焦炭批重为16.3t,炉喉焦炭层厚度为0.626m。

    3.1.2矿批重的选择

    本钢七号高炉的炉料粉末比较多,料柱透气性较差,为防止微变区批重可能使边缘和中心都发生堵塞,选用缓变区批重,外围的少许波动不至于引起气流较大的变化,适当批重还可以调节煤气流分布。

    焦炭批重16.3t确定之后可根据国内外同类型高炉生产经验、目标为焦比(325kg/t)及矿焦比计算矿石批重。

    矿石综合入炉品位 59.2%

    矿批重: 吨

    由此可知七号高炉的矿批重在焦炭批重为16.3吨是最高可以达到85吨。

    3.2 高风温操作

    提高风温一方面可使理论燃烧温度提高,加快煤粉挥发物挥发速度和燃烧速度,为提高喷煤比创造条件,另一方面由于煤粉的加热、气化和分解吸热反应,更有利于接受高风温,同时风温带入的热量可以替代一部分燃料产生的热量,减少焦炭消耗,使渣铁物理温度明显提高,铁水[Si]含量逐步降低和趋于稳定。

    3.2.1 充分发挥助燃空气预热作用

        为提高热风炉的热效率,也为了提高风温,通过热风炉废气(温度350℃)预热助燃空气、预热高炉煤气,目前预热后温度达到180℃,当废气温度适当高时,最高可达200℃以上。从而提高了理论燃烧温度,达到提高风温的目的。

    3.2.2 规范工艺操作,选择合理工作周期,加强热风炉操作管理

        为规范工艺操作,制定合理工艺操作参数,要求拱顶温度不大于1400℃;烟道温度控制在350℃,最高不超过400℃;换炉风压波动不大于10Kpa;煤气压力6Kpa~9Kpa;空气过剩系数在1.05~1.1。

    增加换炉次数缩短工作周期,减少换炉时间是强化热风炉的操作过程,可以提高风温水平。2015年风温使用情况如下图,都稳定在1200℃以上。

    3.3 富氧大喷煤

    高富氧大喷吹是提高产量、降低焦比和成本的重要手段。由于两者对冶炼过程的影响大部分是相反的,两者有机结合,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一是可增加焦炭燃烧强度,大幅增产;二是促使喷吹燃料气化,在不降低理论燃烧温度的情况下扩大喷吹量,进一步降低焦比。7号高炉2014年富氧率基本稳定在4.2%左右,煤粉喷吹量稳定在165kg/t以上。高富氧大喷吹必然会对高炉的顺行状况产生一些影响,主要表现在:富氧增加后风量下降、压差升高,边缘煤气流发展,同时喷吹量的增加使焦炭负荷加重,料柱骨架作用减弱,透气性变差,影响炉况顺行。针对以上变化,7号高炉通过调整布料矩阵、扩大批重、精料等措施,较好地克服了以上缺点,使高炉保持长期稳定顺行。

    4 采用合理的布料矩阵

    7号高炉所选择的装料制度是经过较精确计算得出,严格按炉喉等面积计算选定11个布料标准档位。在装料时又经过实际测料面,对所测得数据经过认真分析讨论,确定了7号高炉装料制度。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根据炉况的变化和炉身温度的变化情况,逐步微调,不断优化,使得装料制度更加合理,焦、矿分布均匀,料层厚度合适,矿焦比合适,达到煤气利用良好、燃料比较低、炉况长期稳定顺行。

    5 日常操作和管理

    5.1 出铁管理

    强化炉前渣铁管理,保证出铁时间在110min~150min之间,尽量缩短开口间隔,一般要求在10 分钟之内打开铁口。维护好铁口泥套,杜绝冒泥现象,保证铁水流速,第一罐铁水平均流速要求大于4.0t/min,如遇炉温波动较大或存渣铁情况,则考虑选择较大直径钻头,如φ55mm。把炉前渣铁处理摆到更重要的位置上,要求炉前作业区制定相应操作规范,保证铁口的合格率和准点率。加大炉前人员对于铁口深度的认识,将铁口深度由原来的3.0m提高到3.5m以上,要求铁口打泥量适当稳定,打泥量不小于50块(特殊炉况除外)。

    5.2 冷却壁温度控制

    加强软水密闭循环冷却系统的管理,制定合适的冷却制度,保证炉体各段水温差的稳定,达到冷却设备运行良好,从而实现高炉的稳定顺行,首先应控制好进水温度,密切关注炉身和冷却壁温度,根据水温差范围合理控制;其次监控好补水情况,若补水量超限,检查软水系统,发现损坏部位及时处理,防止事故发生;再次保证软水质量,稳定水量和水温,防止烧坏冷却设备。控制好水温差的范围,高炉可以形成稳定的渣皮,保证高炉的稳定顺行,为高炉长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3 炉温和炉渣碱度的控制

    高炉冶炼时保持充足而稳定的炉温,是改善渣铁流动性和保证高炉稳定顺行的基本前提,过低或过高的炉温都会恶化渣铁流动性,最终导致炉况不顺。本钢7号高炉自开炉以来,经常吃两种烧结矿和两种球团矿,原料成分时有波动,为此7号高炉一直强调炉温的充足和稳定,将生铁[Si]控制在0.40%左右,铁水温度控制在1520℃以上,确保渣铁流动性,炉况长期保持稳定顺行。

    合理的炉渣碱度,就是要在炉渣的流动性、脱硫能力以及有利于渣皮的形成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经过长期的实践证明,7号高炉炉渣二元碱度控制在1.10~1.20之间比较合适。

    6 效果分析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本钢7号高炉实现了长期稳定顺行,各项技术经济指标不断优化。目前七号高炉焦比降低到320kg/t,燃料比降低到505kg/t,实现了节耗、增产的双重目标。

    7  参考文献

    [1] 周传典.高炉炼铁生产技术手册[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5.

    [2] 董一诚,全泰炫,魏升明,陈德泰,余绍儒.高炉生产知识问答[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2.

    [3] 葛玉春.唐钢1号高炉强化冶炼实践[J].河南冶金,2008.

    [4] 张建鹏.武钢5号高炉高效高产操作实践[J].武钢技术,2010.      

    (责任编辑:zgltw)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