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多年来,高炉炉缸烧穿一直困扰着我国炼铁工作者,几乎所有炼铁厂都有烧穿的痛苦经历。实际,炉缸烧穿,现在已经可以杜绝,因为我国已经拥有成功的补炉经验,使已侵蚀的炉衬补上。
关键词 炉缸烧穿 钒钛补炉 钛化物 预防措施
1 杜绝炉缸烧穿
高炉烧穿是一个过程,炉衬被侵蚀需要一定时间。随着砖衬的侵蚀,砖衬中的热电偶温度升高,铁水逐渐接近冷却壁,冷却壁的进出水温差,越来越高,通过冷却壁的热流强度也越来越高。当炉缸部位冷却壁热流强度升高或此区域的砖衬温度升高,必须重视并连续观察。如升高继续,说明侵蚀在继续,应判明真相,及时采取措施。如不采取措施,有可能烧穿。
炉衬侵蚀是不可避免的,但烧穿是可以避免。
2 钛矿补炉是防止烧穿的有效方法
2.1 加含钛矿物补炉
用含钛矿物补炉,是当前唯一能将已侵蚀的炉衬补上的有效方法,也是走出烧穿威胁的基本方法。
加含Ti炉料,能修补炉缸,最早是日本炼铁专家发现的。日本早在50年代,就用本国含Ti的‘砂铁’作为护炉料维护炉缸。以后又从国外购买使用。日本将此次实践成果,发表在美国1978年炼铁年会上[1],使世界认知了它的作用,也直接影响到我国。
首先在中国应用补炉技术的是柳州钢铁厂。他们参考日本的经验和攀枝花钢铁公司的冶炼状况,1981年1月在柳钢2高炉开始试验加钒钛矿,砖衬温度计装在铁口平面砖墙250mm内,温度水平在400--500℃之间。3月11日将TiO2加到18Kg / t,12日加到20Kg / t,温度迅速下滑,仅一周时间,砖衬温度降到150℃(~43℃/日)以下。柳钢的成功,开创了我国补炉操作的先河。是他们首次提出“补炉”概念:“根据装设于炉缸边墙内电偶测到的数据,及时采取‘补炉’措施,对预防炉缸烧穿起到十分有益的作用[2]。”当时的厂长是罗天然(?),负责此项工作的是韩弈和。
1982年9月湘潭钢铁公司2号高炉试验补炉,在试验过程做了仔细分析,当铁水中含Ti在0.15%左右,一周后,炉缸冷却壁水温差降到正常水平(稳定在2℃以下),高炉转危为安,大修推迟到1986年进行,炉役寿命达到11年。他们于1984年开会鉴定,在会上介绍用钛矿补炉的成功经验,由此在我国宣传、推广了这一重要技术,为减少炉缸烧穿、延长高炉寿命,作出了重大贡献[3]。当时倡议决策补炉的公司总工程师孟庆辉,他亲自翻译日本在美国年会上的补炉论文,向有关人员介绍。炼铁厂厂长刘坤庭全力执行,并认真总结,使这一成果,得到全国推广[3]。
承德钢铁公司的陈培坚,为推广钛矿补炉,做出重要贡献。当年冶金部周传典副部长,对他不止一次在大大小小的会议上表彰。周传典在宋建成教授主编的《含钛矿物护炉的理论与实践》一书的代序中(冶金出版社,1994年出版)写道:“对首创者要表彰,对传播者同样也要表彰。这项技术能在我国高炉上推广就有赖于后一部分同志的不懈努力。
“记得是1985年或1986年的初秋,我在辽宁兴城开会,陈培坚专程前往,建议推广钛铁矿护炉技术。他收集了几家铁厂的护炉资料,凡采用这项技术的,都有很明显的效果,当时,我是吃了一惊的。此类事是冶金部机关的职责,并且情报所更有此职能。我们没有能够尽职,却由他做了。…,不久,在承德召开了第一次含钛物料护炉会议。这是一次小型会议,讨论的却是重要的问题。
“到了1991年还是这位陈培坚,送来第一次会后含钛物料护炉技术推广的总结资料。…我看了总结资料,很受鼓舞!
“此后,他进行了广泛的串联。得到承钢、攀钢、攀矿、北京科技大学的赞同;又到成都,得到四川冶金厅王心让同志的大力支持,终于促成了1991年6月在四川乐山召开的全国第二次含钛物料护炉会议,这是一次200多人的大型会议,所有大中型高炉的厂家都参加了。会议交流了“七五”期间各厂含钛物料护炉的经验,决定在炼铁学会下边成立钛矿护炉学术委员会。”[4]。
是这些平凡的炼铁工作者,提倡推广补炉技术,使它成就了侵蚀炉衬得以补上的唯一方法。
2.2 钛化物在炉缸的形成与沉积
含钛物料在炉内还原析出金属钛后与碳、氮结合,生成TiC、TiN和固溶体Ti(C,N)。下表是三者的数据:
上述钛化物和固溶体熔点很高,呈颗粒状悬浮、弥散在铁水中,使铁水变黏稠,这些钛化物是补炉的基本材料。杜鹤桂教授等通过热力学计算得出结论,高炉条件下Ti在铁水中的溶解度如下[5]:
裴志云的结论是铁水温度低于1350℃,钛能析出[6]。
不同作者给出的结果,比较接近,在高炉炉缸工作条件下,铁水中[Ti]的溶解度分别是:
Ti的溶解度与铁水温度关系密切,温度越低,钛析出越多。按以上研究者的结论,铁水在1500℃以上,钛浓度<0.5%(?需要刘老师核实:是0.5%还是0.05%),不可能析出;在高炉条件下[Ti] >0.08~0.15%,才可能析出。由此可知,要想用钛补炉,必须铁水中钛浓度高于 0.08%,铁水温度降低、低于正常水平,效果才明显。这是用含钛物料补炉的两个必要条件。
2.3 含钛炉料补炉效果
李永镇教授 [10]、宋建成教授和陈培坚 [11]。莫燧炽厂长和杜春 [12] 分析、总结众多实践数据说明,铁水含Ti在0.08%~0.12%之间,补炉作用明显,含Ti在0.15%~0.25%之间,作用更有效。更高的含Ti量,虽然补炉效果甚佳,但容易形成炉缸堆积,破坏高炉行程。有的高炉,因入炉Ti量过多,造成“炉缸热结”[13],并粘铁水罐和铁沟,不能正常生产。
用含钛炉料补炉,效果明显,铁水中含钛作用,如表3:
3 炉缸烧穿前的征兆
当炉缸内铁水靠近冷却壁,冷却壁后温度和进出水水温差急剧升高,这是炉缸可能烧穿的前兆,应非常警惕并立即坚决采取措施。铁水一旦接触冷却壁,升温速度突起,烧穿很难避免。
8: 00 炉缸二层32#-1和32#-2相邻的两块冷却壁的水温差已到0.9℃和1.1℃,热流强度分别达到18.03和22.1 kW/m2.h( 15 500和19 000 kcal/m2.h)。按首钢经验(有炉底冷却的综合炉底),热流强度到17.45 kW/m2.h( 15 000kcal/m2.h),冷却壁处于危险状态、已到安全生产的极限,这是警戒温度; 热流强度到20.93 kW/m2.h (18 000 kcal/m2.h)是极限温度,铁水已接触到冷却壁表面,如不采取坚决措施,冷却壁随时可能烧穿。
9:00 32#一1的水温差继续升高,已经超过极限温度,到1.2℃,热流强度高达24.1 kW/m2.h(20 720 kcal/m2.h)。
这么高的热流强度,说明铁水已经侵入冷却壁,冷却水已不可能将如此巨大的热量带走,冷却壁温度必然继续升高,冷却壁破坏,已经发生。当时采取紧急措施,将32#一1冷却壁进水水压,由17.8 kg/cm’提高到20.5 kg/cm2,9点45分完成,但为时已晚,温差继续上升,烧穿无可挽回,于是组织出铁,准备停风,以减少烧穿损失。
10: 17 出铁。32#一1的水温差继续升高。
10: 20 32# -1到3.3℃,立刻改常压、放风,准备停风。鼓风压力由2.63逐步降到1.1 kg/cm2,由于铁水流的太慢,风压无法继续降低,11:20,停风;11点25分出完铁。
水温差不断提高,冷却壁的烧穿范围在扩大,11点55分,看水工发现,炉皮铁锈剥落一大片,炉皮发红,炉台下冒出黄烟,随即响起铁水遇到水产生的爆炸声。
水温差急剧上升,已经是烧穿的前兆。当热流强度超过极限值以后,铁水已将冷却壁烧坏。不断升温,表明冷却壁烧毁面积在不断扩大。此后水温差的急剧上升,是必然的,烧穿已不可避免,这是烧穿前的普遍现象,下表给出首钢两座高炉的烧穿前温度变化:
4 补炉实践及剖析
首钢4号高炉1985年3月5日烧穿,修补后,又生产一年,主要靠用含钛物料补炉。1987年4月停炉后发现:“在炉缸炭砖被侵蚀严重部位,沉积了大量碳氮化钛Ti(C,N)和少量的石墨和α-Fe。此沉积物是高熔点、高硬度、高密度、具有磁性和导电性的护炉材料。碳化钛的沉积过程是TiO2经逐级还原成[Ti],与铁水中溶解的[N]和[C]反应形成[Ti N]和[Ti C]”,在低于1350℃界面时,[Ti N]和[Ti C]交替析出,形成树的年轮状构造[6]。
图3是依据1987拆炉结果绘制的。“炉缸和炉底交界处沉积了很厚一层亮的古铜色矿物”。“在炉缸侵蚀最严重的部位,钛沉积物最厚”。铁口西侧的炉缸部位,炭砖全部被蚀掉,仅剩下30mm左右的炭捣料,其上沉积了400mm的钛化物”(图4)。
“沿炉壁向上逐渐减薄,其厚度为20mm左右,呈浅古铜色。沿炉底方向延伸到高铝砖止,呈浅古铜色。铁口东侧炉缸部位钛沉积物比西侧薄些,但铁口对面炉缸部位的沉积物较厚。两风口下0.5m处钛沉积物与较多的炉渣、焦炭混合在一起。在炉底高铝砖表面未发现有钛沉积物析出,只在个别炭砖与高铝砖缝隙中有少量的渗渣现象”。
首钢4炉停炉后的实际侵蚀线,说明学者们研究结论是正确、可靠的:
第一, 越是侵蚀严重的地方,沉积越厚,即最需要的地方,补的最多;
第二,越是冷却强度大的地方,沉积的越厚,这地方一般也是距冷却壁最近的地方,温度最低,钛化物最容易析出。可以说,用含钛炉料补炉是合适的、合理的。从钛化物沉积厚度判断,4号高炉炉底、炉缸部分,可以继续安全生产。在侵蚀最严重的地方,距冷却壁仅30mm,接近此处的铁水,因冷却壁冷却,温度最低,所以沉积最厚、约400mm。
靠近冷却壁的沉积凝结物是钛化物,鲜亮的金属光泽。在沉积物外是凝结的铁、炉渣及焦炭碎粒,如图4示。
表5是图1所示位置的沉积凝结物的成分[6]。
5 减缓、预防烧穿操作的方法
5.1 提高冷却强度
炉缸发现炉衬侵蚀严重,首先是提高冷却壁的冷却强度,这是用工业水冷却最常用的传统方法。首钢四高炉1984年,炉缸二层冷却壁受到烧穿威胁时,曾将炉缸1、3、4层冷却壁的冷却水压力由3.4 kg/cm2降到3.2 kg/cm2,将炉身冷却壁的水压由2.3 kg/cm2.降到2.2 kg/cm2,以提高烧穿威胁最严重的二层冷却壁的水压。部分水温差过高的冷却壁,用10~12 kg/cm2的高压水,使危险的烧穿威胁,暂时躲过。
现在很多高炉使用软水闭路循环,强化局部冷却的有效方法是将局部冷却壁改成工业高压水,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5.2 灌浆
在有气隙的地方灌浆,十分必要,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堵塞气隙,能改善传热条件,对保护炉衬、降低温度,均有突出作用。如已有的灌浆孔失效或没有相应位置的灌浆孔,应按需要重开。这方面已有很成功的经验可参考。炉缸灌浆,也出现过严重问题,在炉壳和冷却壁之间灌浆,一般易于掌握,在冷却壁与砖衬之间,应非常慎重。已发生多起事故,甚至炉缸破损、人员伤亡[15]。
5.3 改变风口
为降低炉缸边缘区域热流强度,将局部侵蚀严重区域风口加长,原来倾斜的风口改成直风口。遇到有烧穿威胁时,可堵相应的区域的风口。堵风口的效果,大于风口加长和变直。这是简单的辅助措施,起不了很大作用。堵风口,能延缓侵蚀速度,当遇到烧穿威胁时,堵风口改变不了威胁的局面。
在威胁烧穿部位上方的风口堵死,实际是减少风口附近局部温度,效果是有的,对操作不利,且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许多厂在面临烧穿严重威胁时,采取堵风口措施,它是在高炉处于烧穿威胁紧急情况下,争取时间的较好手段。与此同时,应采用有效的补炉方法,将侵蚀的炉衬补上,制止烧穿。
5.4 停风
当炉缸受到烧穿威胁时,高炉停风,是行之有效的。仅靠停风、不同时采取其他措施,炉衬温度和冷却壁水温差、冷却壁后温度,会立刻开始下降,效果明显;但送风以后,又会逐步升温,如风量回到原来水平,温度会逐步回到原状。孤立的临时停风,只能起延时作用。1985年7月,首钢四炉炉缸二层多块冷却壁水温差超标,其中有8块大于10,当时,曾利用检修机会,停风12小时,水温差很快由10降到0.6~0.8℃。送风后控制风量、降低冶炼强度,得到暂时稳定;以后恢复冶炼强度,烧穿威胁,再次出现,超限的冷却壁水温差,又回到原来的水平。
11月曾停风16小时,降温效果显著、快速,恢复生产后,依然如故。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显然,砖衬已严重侵蚀,暂时停风,解决不了砖衬缺失。
如果在补炉的条件下停风,会显著的加速铁水中钛化物的沉积。由于停风,已经严重侵蚀的冷却壁附近的铁水温度,因停风必然迅速降温,因而使析出的钛化物迅速凝结,是解决生产维修的最佳方法。
5.5 减少操作风量,控制冶炼强度
减少操作风量,降低高炉冶炼强度,是降低炉缸整体热流强度的有效措施,堵风口的作用,如果不扩大其他风口,也必然减少风量。但控制风量是全局措施,较堵个别风口,作用更大。
5.6 加含钛矿物补炉
用含钛矿物补炉,是当前唯一能将已侵蚀的炉衬补上的有效方法,也是走出烧穿威胁的基本方法。
参考文献
[1] M. Higuchi. Ironmaking Conference Proceedings,1978,P.492—503..
[2] 韩弈和. 炼铁,1975,5,18—21.
[3] 湘潭钢铁厂炼铁分厂,《钒钛磁铁矿用于高炉护炉鉴定会议资料》,1984年.
孟庆辉 刘坤庭,等. 炼铁[J]:1992,(2):1-4.
[4] 宋建成主编. 高炉含钛物料护炉技术[M],北京:冶金出版社,1994年.
]5] 杜鹤桂等. 高炉冶炼钒钛磁铁矿原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年63页。
[6] 裴志云. 高炉炉缸钛沉积物的物质组成及特性研究,钢铁,1990,1,13—18.
[7] Toshihino Inalani etc . 钛化物在高炉炉缸的固化形成, Stahl und Eisen,94(1974),Nr.2, 47-53.
[8] 董一诚 于绍儒.钛在高炉内的行为及其对炉缸炉底寿命的影响,钢铁,1988.2.3-8.
[9] 任允芙 蒋烈英.高炉内钛沉积物的矿物组成及其生成机理低研究,钢铁,1988.5.1-5.
[10] 李永镇. 高炉冶炼钒钛磁铁矿原理(杜鹤桂主编),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259页。
[11] 陈培坚 宋建成. 含钛物料护炉与操作图解,载:(宋建成主编).高炉含钛物料护炉技术,北京:冶金出版社,1994年第65-70页.
宋建成 宋阳生,我国高炉使用含钛物料护炉技术的现状与展望,载:(宋建成主编).高炉含钛物料护炉技术,北京:冶金出版社,1994年第1-8页.
[12] 莫燧炽 杜春荣. 高炉含钛物料综合护炉技术,炼铁,1992,1,1-3。
[13] 林 彤. 湘钢 1# 高炉钛热结的处理,, 湖 南 冶 金,1998,6,21—24.
赵黎明 陈濂。湘钢高炉酿成“钛害”的教训。炼铁,1999,4,8- .
[14] 李连仲。首钢四号高炉炉缸烧穿修复和生产,1985年(内部资料)
[15] 汤清华,炉缸炉底烧穿事故,载:高炉失常与事故处理(张寿荣主编,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12年第93-124页.
(责任编辑:zgl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