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柳钢6号高炉冷却壁大面积漏水后的炉况恢复
时间:2019-06-19 14:09 来源:柳州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炼 作者:黄树生 江仕鑫 点击:次
摘 要 对柳钢6号高炉(1500m3)2月上旬冷却壁出现大面积漏水引起高炉炉况失常,对此次炉况恢复进行分析总结。通过对高炉漏水冷却壁的确认及处理和高炉炉况失常后高炉操作的及时应对,使得高炉生产逐步恢复正常。 关键词 高炉 冷却壁 漏水 1 概况 柳钢6号高炉有效容积1500m3,共22个风口,2个铁口。高炉本体采用三段铜冷却壁和炉身铸铁冷却壁砖壁合一的薄壁炉衬技术,串罐无料钟炉顶,碳砖+陶瓷杯综合炉底结构,高炉冷却系统除风口外全部采用软水密闭循环冷却系统。于2008年12月投产,随着炉龄的增长,高炉部分冷却壁侵蚀破损严重,在2017年2月30日高炉冷却壁突然大面积漏水,虽然厂部及车间及时处理,找出了漏水点,但是由于冷却壁漏水较大,漏进高炉的水比较多,导致高炉炉炉腹结厚,中心不活,对生产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2 冷却壁漏水导致炉况失常 2.1 冷却壁漏水扩大的过程及处理 (1)6号高炉在2016年10月30日高炉查漏过程中,查出94号水管第6层冷却壁漏水,改通工业水,漏水得到控制,对高炉生产影响不大。在2017年1月29日,高炉出现难行,走料不顺。高炉出现悬料,19时30分发现7#小套漏水。在1月30日中班休风更换7#漏水小套,休风下来后,可以很明显的看出风口有水流出。当时组织人员查漏,未发现有其他冷却壁漏水,高炉送风后至31日夜班,高炉难行且出现多次悬料,高炉上有水出的风口比较多,7至16号风口都有水出。白班组织人员查漏也未发现其他冷却壁漏水,班中发现10#、11#风口小套漏水,当时判断是由于小套漏水窜水,导致小套出水比较多,白班班末休风更换了漏水小套,送风后出水小套减少,但高炉恢复不理想,高炉难行,风量风压不稳定。至此高炉炉况严重失常。 (2)2月1日白班,先后发现13#、14#、15#、16#、17#风口小套漏水,在班末休风更换小套的同时,再次组织人员查漏,发现106号水管第6层冷却壁漏水。于是改通工业水。复风后,高炉风口出水的数量变少,但是14#至16#风口还是有水流出,2月2日再次组织人员查漏,发现93号水管第6层冷却壁漏水后,改通工业水。14#风口出水变小,风口没有完全干。在2月4日再次组织人员查漏,发现105#水管第6层冷却壁与第7层冷却壁均漏水。查出后也改通工业水,至此高炉冷却壁漏大得到了一定的控制,漏水变小了。但是高炉炉况已经严重失常,至此高炉开始全力恢复炉况。在后来的查漏过程中还查出了,98号水管第6层冷却壁漏水。在2月23日利用年修时间对各漏水冷却壁水管进行了穿管与灌浆处理,至此高炉冷却壁漏水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具体情况如下图(1): (3)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93号、94号是同一块冷却壁、97号、98号是同一块冷却壁、105号、106号、107号是同一块冷却壁。而且每一跟漏水水管都已经做了处理,这为后来高炉稳定顺行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2 冷却壁漏水对高炉的影响 (1)增加高炉热消耗,使高炉燃料比升高 由于冷却壁漏水,进入高炉内的水吸收高炉热量,导致高炉原燃料消耗多,高炉燃料比上升。由图(2)可以看出在1月30日至2月1日高炉燃料比都比较高,最高达到了632kg / tFe。正常冶炼情况下6号高炉燃料比维持在530kg / tFe左右,这几天高炉燃料比比正常冶炼高出了许多。说明此次冷却壁漏的比较大,水进入高比较多。 (2)高炉煤气流分布失常,煤气利用率变差,高炉炉况失常。 由于漏水比较大,水进入炉内导致高炉炉腹结厚,炉缸不活,中心死料柱肥大。影响气流分布,操作炉型发生变化。漏水部位煤气量增加,煤气流上升过程中在煤气流增加的部位重新分布,导致气流不稳定,煤气利用率变差。高炉透气性变差,加风困难,高炉难行,高炉悬料、塌料次数多。由图(3)1月31日至2月10日煤气利用率。可以看出在冷却壁漏水扩大时,高炉煤气利用率也变差,随着高炉的恢复,煤气利用率逐渐变好。 (3)炉温波动大,高炉渣皮不稳定 由于高炉煤气流分布不均匀,变化较大导致高炉炉温波动增加。另外由于气流的波动造成渣皮频繁脱落也造成了炉温的大幅波动。铁水硅含量变化比较大。由于漏水冷却壁集中在西南面,导致西南面炉腹粘结比较严重,西面铁口温度也比东面低。由图(4)31日8点至19点东西两面铁水测温情况,可以看出,西面铁口物理热比东面低20度左右。 (4)高炉风口易渗水,烧坏风口多 由于冷却壁漏水多,导致经常出现风口中套与大套之间渗水,特别是在1月31日夜班高炉7至16号风口都出现渗水现象,而长期渗水的风口有13至15号风口。同时由于漏水变大烧坏的风口也比较多,从2017年1月29日至2月1日共烧坏风口8个。 (5)炉前出铁出渣铁困难,渣铁出不干净,西面铁口易来渣。 由于漏水冷却壁集中在偏向西面铁口上放处,受到漏水的影响,导致西面铁口出铁少,铁口易维护,铁口易来渣,出铁量少,致使炉内渣铁无法出干净,影响高炉炉内操作。 3 高炉对炉况失常后的应对措施 3.1 对漏水冷却壁进行处理,加强监控,减少入炉水量 (1)加强对高炉冷却壁的监控,对漏水冷却壁炉壳处安装了实时测温,使高炉工长能及时观察冷却壁温度的变化。 (2)由于漏水冷却壁集中在西南面,冷却壁冷却强度下降,为了保护漏水处冷却壁,高炉对漏水部位炉壳进行了打水处理。并安排看水工,每小时对漏水处冷却壁进行测温当温度大于70℃,及时报告工长并加大该处打水量,同时对每一次测温都记入报表。 (3)对查出漏水的冷却壁水管,及时改通工业水,利用检修机会对漏水冷却壁进行穿管,灌浆,或通蒸汽处理。 3.2 高炉炉况的恢复 由于本次漏水比较大,进入炉内的水较多,导致高炉炉缸不活,中心死料柱肥大,炉腹部位出现结厚。高炉炉况出现严重失常。对此高炉做出了以下调整: (1)原燃料方面、由于受到上道工序的影响,高炉在炉况正常时期一直使用35%水焦的生产,炉况失常后立即停止使用水焦,全干焦进行生产。焦炭质量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2)热制度方面,在1月31日白班中期开始,高炉由正常冶炼改为全焦冶炼,停止喷煤与富氧,采用加循环焦的方式,15批正常料加2批净焦的方式,来提高炉缸热量,适当提高铁水中的硅含量,使硅含量保持在0.55以上,下图(5)1月29日至2月10日高炉平均硅含量,控制铁水热量在1500以上,杜绝炉温偏低的现像。炉况好转后逐步取消循环加焦模式,恢复高炉煤量,氧量。 (3)送风制度方面、利用休风机会,调整风口,在1月31日中班休风换漏水小套后,高炉堵7#、8#、9#、10#风口进行送风,缩小了送风面积,采用定压操作,以达到活跃炉缸的效果,并随炉况恢复情况,及高炉受风情况,逐渐捅开被堵风口,保持合理的鼓风动能,以达到活跃炉缸,吹透中心的目的。 (4)装料制度方面、以高炉技术专家为指导,高炉炉长为中心,制定了统一的操作思路,采用以“中心气流为主,适当疏松边缘”的思路来调整高炉煤气流的分布,使热量够的煤气流对炉腹结厚部位进行热冲刷,通过多次不断的调整,找出了合适的操作制度。表(1)6号炉装料制度的调整。 (5)采用合适的批重,保证炉内煤气流顺畅。高炉操作上做到不轻易扩批重,等高炉适应当前批重一定时间后且高炉比较顺行,走料好,风量、风压稳定后才考虑扩批重。同时加强精确布料的管理,使用声敏探测仪与料罐雷达数据结合,判断布料是否精确,规定矿石与焦碳料流开度范围,保证布料平台合理,使之达到精确布料目的。 (6)冷却制度方面、由于处理炉况时高炉软水水温差变化较大,一直是处在偏高状态,为了稳定高炉软水温差,保护高炉漏水冷却壁,使之易形成渣皮,于是在2月1日高炉软水流量由3200m3,提高至3600m3。 3.3 加强对铁口的维护 由于高炉冷却壁漏水部位集中在高炉西南面,导致高炉西南面炉腹部位结厚,致使高炉西面铁口易喷口,出铁量少,铁口易于维护,但高炉炉内渣铁出不干净,对于这一现象,高炉对维护铁口制定了相应的对策; (1)多开西面铁口,高炉制定了临时出铁规定,西面出两炉,东面出一炉,使高炉西南面炉腹结厚部位渣铁及时排出炉外,以达到消除炉腹结厚的目的。 (2)适当降低铁口深度,维持西面铁口深度在2.5米左右。以达到化西面炉缸的效果 (3)缩短出铁间隔时间,堵口后在10分钟内开出铁口,防止炉内受憋,影响炉况恢复 3.4 加强炉前设备的管理 漏水高炉最怕频繁的休慢风,因此加强炉前设备维护与检查工作非常重要,减少因设备原因,引起在高炉处理炉况时导致高炉修慢风操作。车间制定出了一系列设备维护制度,保证了在处理炉况时,设备的正常运转,对此次炉况恢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 效果分析 表(2)6号炉1月29日至2月16日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表。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通过十几天的调整,高炉各项技术经济指标有所好转,炉况趋于稳定发展,产量、燃料比,煤气利用率炉温都恢复到了正常水平。使得高炉在冷却壁大面积漏水的影响下,高炉逐步恢复正常,维持生产。 5 结语 (1)针对处理冷却壁大面积漏水造成的炉况失常,首要问题是找出漏水点并及时处理,这是后续处理炉况失常的关键。 (2)及时调整装料制度,采用疏松边缘照顾中心的装料制度,下部多加风吹透中心。 (3)处理炉况时应该稳定热制度,使炉温保持在上限,严禁出现低炉温,尽量减少崩、滑料和低料线及非计划休风。 (4)加强炉体各部位温度监控,保持适当的煤气流分布。 6 参考文献 [1]张寿荣,于仲杰. 高炉失常与事故处理.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15.p137 [2]张寿荣,于仲杰. 高炉失常与事故处理.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15.p139 [3]张寿荣,于仲杰. 高炉失常与事故处理.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15.p145 (责任编辑:zgltw) |
- 上一篇:铬铁精矿球团烧结工艺及固结机理研究
- 下一篇:钒钛磁铁矿冶炼工艺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