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炼铁网移动版

主页 > 走访炼铁 >

精益炼铁谱华章

河北钢铁集团邯郸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邯钢)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邯郸。邯钢于1958年建厂,历经50多年的艰苦创业,现有总资产856亿元,职工2.4万人,具备年产1300万吨优质钢的综合生产能力,是国家重要的优质板材和优质型棒线材生产基地,河北钢铁集团的核心企业。

image.png

邯钢炼铁部是邯钢最大的二级生产厂,拥有高炉、烧结、球团生产线以及相应的配套系统,具备年产铁水750万吨的生产能力。2013年二季度以来,在与国内众多炼铁企业面临同样的成本困境下,邯钢炼铁部创造性提出“持之以恒、实干苛求、精细管理、学习创新”管理理念,通过推行一系列改革创新措施,高炉生产逐步走向均衡、稳定、高效发展之路。日产铁水平从19500吨提高到21000吨以上,燃料比从528.4公斤/吨以上控制到505公斤/吨的水平,各项经济技术指标持续改善创水平,综合创效累计达到3.5亿元。

实施科学化的“低成本”战略 从优化炉料结构中挖效益

在钢铁市场持续低迷,钢铁企业竞争激烈的环境下,追求铁前系统低成本,增加终端产品在市场上的盈利值,已成为目前许多钢铁企业保生存、谋发展的共识。

image.png

邯钢炼铁部科学实践炉料低成本战略,综合入炉品位由58.7%降低到57.6%,在优化混匀料结构、高炉炉料结构、焦炭结构、配煤结构、喷吹煤结构等方面大胆创新摸索,研究各矿种冶金性能,开拓品种资源,科学调配结构比例,建立数据控制标准,以一双科学化的无形“管控之手”协调运作,确保了高炉稳定顺行及指标改善,从优化炉料结构中挖出每吨铁30元的经济效益,成功实现了当前众多炼铁企业在资源、成本、环保重压下所致力追求的“高产、低耗”目标。

在优化混匀料结构中,该部改变过去长期依赖巴卡粉、邯邢精粉等高价高品质的配料模式,将巴卡粉配比由22%降至12%,相应提高性价比高的澳系粉资源配比,将其配量提高到55%左右,其中澳系的杨迪粉作为高结晶水的褐铁矿,配吃比例过高容易造成烧结矿强度下降,但又具有很高的性价比,通过技术攻关逐步突破这一瓶颈,扬迪粉配比由原来的10%提高到25%以上。同时重点开发应用价格低、有害元素含量较高的高碱粉新品种资源,通过跟踪检测分析高炉有害元素实际负荷状况,合理控制高碱粉的配吃比例,保证在有害元素综合入炉负荷不超标、不破坏高炉顺行的基础上,实现最大量的科学稳定配吃,降低了原料成本。与此同时,该部积极增配邯钢内部自产冶金废料,混匀料中的钢渣配比从2%提高到4%,炼铁除尘灰、瓦斯灰及炼钢除尘灰、污泥等含铁废料全部回收利用,目前这些废料配吃量已达到110公斤/吨铁的水平,废料利用率在同行业中达到较高水平,为降低原料成本发挥了积极作用。依托科学配料方针,该部在优化混匀料结构方面实现了全方位、多元化、系统性,使烧结矿品位由57.5%降低到55.7%,但烧结矿产量及各项指标均未受到影响。

image.png

在优化高炉炉料结构中,该部通过系统研究各种块矿的不同冶金特性以及对高炉炉况的影响因素,相应调整高炉操作制度,将高性价比的块矿配比从15%调整到20%以上,并在高炉保持了稳定顺行的基础上,尝试追求22%的目标,为降低原料成本拓展了空间。在焦炭配煤结构中,该部与焦化厂共同协作攻关,取消高价优质的柳林焦煤,增配价格低廉的瘦煤,并狠抓煤种质量及标准,用非主流煤种替高价煤种,使吨焦成本降低12元。在优化焦炭结构中,该部针对自产焦炭供应不足,外进焦厂家多、品种杂、质量及品种结构波动较大等实际,科学梳理各种焦炭质量的差异和性能,根据几座高炉的炉容、炉况及硬件条件差异,动态调整焦炭品种及入炉比例,确保各高炉焦炭结构搭配合理,满足各自高炉的生产需求,实现了整个炼铁工序的均衡稳定。

技术创新与优化操作“双轮驱动” “鱼”和“熊掌”兼得

优化炉料结构,降低入炉品位,高炉必然要面对操作难度加大、炉况容易波动、渣量增大、产量降低以及焦比升高等诸多棘手难题。该部通过一手抓技术创新,一手抓高炉操作,在“双轮驱动”下既实现了吃“粗粮”降成本,又保证了燃料比指标 “逆势”改善,拿到了铁前生产的双重效益。

从今年年初至今,在入炉品位累计降低了1.0%的条件下,该部日产量连续创出新高,燃料比由510公斤降至505公斤,煤比提高7公斤,焦比降低12公斤,冶炼费用降低8元/吨铁。其中,3200立方米高炉产量始终保持7900吨以上,全焦比控制在365公斤/吨、煤比达到145公斤/吨,炉况状态长期保持了稳定顺行,各项指标在国内同行业中名列前茅。

该部优化送风制度,贯彻全风全氧操作理念。强化送风比概念,按照送风比控制各座高炉综合入炉风量,将3200m3高炉送风比控制在1.7-1.75,2000m3高炉送风比控制在1.9-1.95。重视鼓风动能和风口理论燃烧温度,依据产量计划和风氧水平,在风口面积和长度、鼓风湿度、风量顶压的选择及使用全面系统化,实现送风参数的匹配性。该部坚持高煤气利用、低燃料的操作理念,优化高炉上部布料制度,贯彻“开放中心、稳定边缘、平台加漏斗”布料模式。根据邯钢原燃料条件,结合炉形和炉体冷却结构,遵循炉料自然堆放规律,推行适合邯钢高炉的布料制度。从2013年二季度之后,邯钢高炉布料制度按照各项布料准则陆续调整和修订,高炉稳定性和适应能力明显改观,配合其他操作制度的优化和调整,煤气利用率提高,燃料比明显降低。

该部优化高炉造渣制度,采用四元碱度控制标准替代单一的二元碱度标准,推行低氧化镁操作。在含铁原料AL2O3成份持续升高、炉渣(AL2O3)达到16.5%的状态下,(MgO)由10%降到7.5%。炉渣镁铝比由0.65降至0.48以下,针对炉渣高铝低镁的不利影响,采取提升二元碱度R2≥1.26、稳定四元碱度在1.0以上的应对措施,同时通过高炉操作方面的综合进步,炉渣高炉渣铁流动性仍保持良好,为高炉稳定顺行和烧结配料优化都提供了提供空间。今年以来烧结矿MgO 由2.25%降到1.9%以下,烧结熔剂吨矿单耗降低4公斤/吨,仅减少熔剂使用量就直接创效1200万元。

以精细化为核心推行系统化管理 全员共下“一盘棋”

炼铁生产是一个集设备、工艺、操作、原料、能源、人力于一体的综合运营体。每项流程、每个环节、每道工序都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该部在抓炼铁管理的过程中,不仅仅着眼于对高炉的单一管理,而是放眼于整个铁前流程的系统化管理,确保各个工序、各个岗位、各个人员围绕高炉生产一个目标,分工协作、紧密配合做好各自工作。

该部将精细化管理分为四项具体工作内容,即制度管理、量化管理、延伸管理、系统管理,每一项管理内容都制定了标准详细、便于落实的规章制度。从2013年开始全面修订、补充、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范围涉及原燃料质量管理、筛分管理、料位管理、炉内操作管理、出铁组织管理等内容,实现生产组织各个环节有章可依,明确职责、分工和权限,提高制度的可执行性和有效性。同时推行量化管理,所有制度、标准都用量化的语言,具有可操作性。关键操控数据全部采用推移图记录,技术分析和总结用数据说话。该部通过量化原燃料仓位控制标准,避免低仓位造成原料摔打和破碎;量化原料筛分分级标准,合理缩小筛孔,杜绝返粉粒度超标和浪费;量化槽下筛分振时和清理制度,保证入炉原料粒度达标,一年以来实现累计创效5000万元。

image.png

该部强化延伸管理,对内执行生产车间每日对上一道工序跟踪检查,对外执行管理科室每日对焦化、料场的监督检查,提前发现问题并及时沟通解决。逐步形成了对料场混匀料、焦化厂、烧结球团、高炉生产的链条管理控制,实现烧结、高炉操作调整的联动性和及时性。通过延伸管理,各高炉焦炭结构实现了同期配吃品种不超两种,配比稳定周期实现15天以上;混喷烟煤的挥发份波动区间控制水平从目标值±1.5%精确到了±1%。;混匀料配料稳定性大幅度提高,烧结矿碱度稳定率从96.2%提高到98.4%,综合合格率从94.2%提高到95.6%。

该部推行设备寿命周期管理,建立各种备品备件寿命周期管理台账,提高备件申报的计划性,杜绝了检修盲目更换。同时严格执行设备点检定修制,推进设备点检信息化,提高设备可靠性,降低非计划停机和设备事故。4座高炉自2013年下半年以来,定修周期从2-3个月延长到5个月以上,不断刷新邯钢历史记录。烧结机日历作业率同比提高3.26%,烧结设备故障停机率同比降低0.03%。

在此基础上,该部改革调整人力资源结构,提高管理效率。将职能科室由11个减为4个,生产车间由18个减为11个,科级职数由130名减为51名,机关人员由112名减为75名,裁减人员补充到生产操作岗位,清退外协工和维保人员,一次性减员共计785人。通过优化机构,精减人员,有效提升了岗位劳效,营造了风正、气顺、劲足的良好工作氛围。

在众多钢铁行业负重爬坡的当下,邯钢炼铁部从精细化管理中寻找到了适合自身发展的的科学之路。我们有理由相信,集科学化、精细化、系统化管理于一身的这艘钢铁“巨轮”,必能经受住暴风骤雨的洗礼和冲击,在市场的“海洋”中砥砺奋进、勇往直前!

(责任编辑:zgl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