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炼铁网移动版

主页 > 走访炼铁 >

“三零”管理结硕果 技术创新促发展

首钢长钢炼铁厂是一个在战争年代建立起来的老厂,设备基础条件差、生产经营管理落后,高炉操作不规范,炉况长期难行,悬坐料频繁,结厚结瘤,非计划休风处于失控状态,利用系数2.7t/(m3.d以下,一直到本世纪初期,各项技术经济指标仍然处于全国同行业的下游水平。

blob.png

进入21世纪,钢铁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在既没有高科技含量为指导,又没有现代化装备做后盾的前提下,中小型企业的生存危机成为关键。对于首钢长钢炼铁厂,软件不“硬”,硬件不“稳”这种矛盾显得更为突出。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对闭塞的环境中,使得员工不能迅速、清醒地看到危机所在,员工的整体素质根本不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求。技术素质和管理素质均不能做到为生产服好务。企业内部“人治”大于“法治”、“人情”高于“责任”、有制度不执行或没有操作性、无法执行、人浮于事、有职无责、管理死角多等现象严重地阻碍着生产发展。

blob.png

2002年前,炼铁厂生产处于被动局面。三号高炉和六号高炉长期不顺,利用系数不达2.7 t/(m3.d),作为高炉操作的第一指挥者,值班工长利用传统和经验操作高炉,三班没有树立“一盘棋”的操作思想,没有统一的操作标准,技术操作不科学、规范。对高炉稳产、顺产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使高炉长寿、高产、低耗目标成为空谈。其次,设备故障频频发生,设备休风率居高不下,成为阻碍高炉稳定顺行的一大因素。

近年来,首钢长钢炼铁厂依托“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突破性发展。目前,千级高炉成功实现了高利用系数、高煤比、低硅低硫、优质低耗的“两高一低”冶炼操作,九号高炉(1080m3)月均利用系数最高达3.518t/(m3.d)、八号高炉(1080m3)月均喷煤比最高达210 kg/t,居全国同级别高炉一流水平。生铁合格率达100%,生铁一级品率长期达到85%以上,高炉焦比、煤比、风温等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全国同类型高炉一流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为首钢长钢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炼铁厂现有职工1166人,高炉五座,400级高炉3座,1080m3高炉2座。分别为:3、6、7、8、9号高炉。有五个科室,分别是:综合科、生产科、技术科、设备科、安全科;四个辅助车间,分别是原料车间、除尘喷煤车间、铸铁车间、动力车间。高炉总容积3240m3、年产360万吨铁。

是什么让首钢长钢炼铁厂几年间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又是什么支撑了首钢长钢炼铁厂经济指标的飞速提升?

“三零”管理引发的“思想革命”

人作为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其思想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的行为是否具有主动性与创造性。炼铁厂坚持以文化“养人”,以文化“塑人”,首先把一些先进的管理理念灌输到员工的头脑中,在不断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步扎根于思想。成为行为转变的最有效推动力。炼铁确定2005年为“管理年”以来,先后引进了设备“零缺陷”和物质“零浪费”理念和“生产组织零间隙”管理理念,使设备管理和成本管理水平有了新的跨跃。

首钢长钢炼铁厂设备“零缺陷”管理始于2003年。主张设备管理者与操作者凭借事前控制与过程控制,利用先进的过程诊断与监测工具,配合合理有效的设备维护、保养知识和手段抑制缺陷条件的形成,使设备在规定的工艺参数、技术范围、运行标准内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设计能力。

在设备“零缺陷”管理理念实践过程中,炼铁厂坚持以和谐求发展的管理理念,始终把自己摆在设备管理主体位置,要求操作者履行好“第一责任人”的义务。对内通过实行操检合一、日常维护与定修合一相辅相成,实现对A、B、C类设备进行重点、强化式分级寿命管理,以“红旗站所评比”活动为载体,用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推进设备维护精益求精。2008-2010年,设备休风率均在1%以下。

为堵住不合格备品备件进入在线设备,炼铁厂设备科建立了“劣绩资料档案”,严格执行验收制度,材料管理员与区域组长及厂家技术人员三方配合严把质量验收关,使每一件进入我厂的备件材料都是合格产品,不给缺陷滋生留下一丝空间,从而建立起了设备管理上的防火墙,从源头上预防了设备缺陷的产生。同时,把计划检修与质量管理体系中的PDCA循环结合起来,整个检修过程实行“项目收集→项目审核→方案制订(包括检修网络图)→检修实施→检修总结→下次检修”闭路管理,确保了通过计划检修消除设备缺陷。缺陷处理率94.8%。

设备“零缺陷”这一吸取了美国质量管理大师克劳士比“零缺陷”思想精华而引申出来的创新管理理念的提出和实践,在从理论模式向真正能够指导实践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使设备管理从传统的“零故障”管理到强调超前预控的“零缺陷”管理,实现了从结果控制到过程控制的转变,将设备管理贯穿于设备选型、验收、安装调试和维护使用整个过程中,改变了检修者和操作者大多时间在生产过程中充当“火线抢险员”角色的被动。极大地提高了设备的运转率,当年设备休风率下降0.15%,极大地提高了设备的运转率,创造直接经济效益318万元,年平均直接经济效益为419万元。同时,员工劳动强度大大降低,职业病减少、废气外排减少,社会效益也很明显。

在设备“零缺陷”管理理念的指导下,炼铁厂不断从自身原因入手,针对当时的设备管理状况,明确提出了“炼铁厂是设备管理的主体、操作者是设备的第一责任人”的设备管理理念。由于新的理念切中了设备管理的要害,设备很快找到了第一“监护人”,过去那种“小车不倒只管推”的错误做法逐步被员工抛弃。一场“思想革命”,彻底转变了员工观念的改变,操作维修两张皮、推诿扯皮、责任不清、分工不明、点检不到位等设备管理现象逐步得以改观。

2004年,结合成本管理,炼铁厂又推行了生产中的物质“零浪费”管理。这项创新管理主张利用“物质不灭”定律指导一切生产活动,按照高炉生产工艺流程识别、确认物质从投入到产出的流转环节和存在的性质形态,通过实施过程控制达到物质“零浪费”的目的。在实践中不断通过对标发现浪费的症结,寻找消除浪费的办法,大力提倡职工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尽量“一次做好”。

在该项管理理念的全面推行过程中,有效遏制了工艺浪费、抛洒浪费、使用浪费、生产过程中产生浪费及放错地方的资源浪费等,杜绝了员工在不知不觉中造成大量“潜意识”浪费,大幅减少了高炉生产中的“无效活动”,员工劳动强度大大降低,高炉生产更加稳定。逐步形成一种独特的企业文化,带动了炼铁厂在成本管理、物流管理和成本管理等方面的精细化。主要技术经济指标逐年攀升,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1080m3高炉投产运行后,通过实施该项管理,当年取得经济效益570.7万元,年平均实现经济效益532万元。

2011年,为应对炼钢产能向新区转移和旧区改造等一系列不利因素,进一步强化成本管理,首钢长钢炼铁厂从生产组织这个软管理入手,特别提出了“生产组织零间隙”管理理念。强调从信息传递、物流连接、人员组织、工艺流程等方面做到没有缺项、漏项,信息传递不丢失;人员组织合理有序;物流走向安全、高效、可控。通过优化流程、强化过程控制等一系列手段,保证了全厂高炉生产平稳运行,而且还有效降低了运行成本。为公司降本增效工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向这种理想化的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首钢长钢炼铁厂迈出了坚定的步伐。

“三零”管理的有效实施,是长钢炼铁厂精细化管理迈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是长钢炼铁厂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企业文化。它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使长钢炼铁厂在短期内具备了巩固一流指标、进军全国第一的竞争实力的推进器。2005年、2006年两年间,长钢炼铁厂设备“零缺陷”和物质“零浪费”先后在全国冶金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发布暨表彰大会上,荣获全国冶金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三等奖。

与此同时,“三零”管理理念的推行,也为首钢长钢炼铁厂进一步实施精细化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首钢长钢炼铁厂依托“三零”管理,从抓管理者入手,针对管理者在设计、创新、管理、考核、执行五个方面的职能,强化弱项、优化强项。强调“事事有人管,谁来管;事事有人做,谁来做、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如何去落实、考核?”要求职能科室“每月提一个管理方面的合理化建议,”把管理工作的精髓渗透到各个科室、各个岗位和各项工作。一支精干高效、具有创新精神的管理者队伍逐步形成,成为推进炼铁发展的领军人物。

在此基础上,首钢长钢炼铁厂始终坚持围绕“032001000”的数据化管理目标不断努力,最终取得了骄人的成绩。“0”指安全五为零,“3”指全厂高炉利用系数3.0,“200”指高炉喷煤比实现200kg/t铁,“1”指休风率小于1%,“000”指设备零缺陷、物质零浪费、生产组织无间隙三种管理理念。有了数据化管理目标为前提,首钢长钢炼铁厂精细化管理的实施就更为具体也更为深入。

不断创新,赢得技术进步。

首钢长钢炼铁厂是一个老厂,其发展过程经历了无数的坎坷,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同时也僵化了思维、束缚了进步,难以接受新技术新工艺。

针对这一现状,厂长高雪生果断提出“创新 创新再创新”的发展理念,在强制推行标准化操作的同时,围绕炼铁低消耗、低成本的目的,在创新中大胆“求变”。

开、停炉技术的创新与发展。2003年前,我厂开、停炉均使用木材装炉和加焦碳停炉空料线的老工艺。2003年,在四、五高炉大修开炉时首次采用全焦开炉法后,实现了时间和物料双节约;同年,首次采用了打水空料线停炉法,达到了既安全又经济停炉。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为随后三、六、七高炉的大修开停炉及多次的限产、复产开停炉,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高炉开炉实绩越来越好。

及至新区的第二座千级高炉九高炉开工建设时,多种先进技术的采用已是轻车熟路。九高炉于2009年6月28日顺利点火开炉,第2天实施喷煤,煤比达126kg/t.Fe;第3天高炉利用系数突破2.1t/(m3.d),第5天突破2.4t/(m3.d),第10天突破2.7t/(m3.d);开炉一个月,无慢风、休风、设备、安全事故。高炉平均利用系数达2.364t/(m3.d),煤比吨铁174公斤,焦比吨铁343公斤,燃料比吨铁535公斤,达到千级高炉开炉达产的一流水平。在不到一年时间,九高炉利用系数月平均达到3.518t/(m3.d),居同级别高炉首位。

高煤比的探索。高炉喷煤实现高煤比,既是炉况顺行的体现,也是提高效益最有效的方式方法。高煤比可以节约大量的焦炭,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自2002年8月喷煤车间建成投产后,经过锲而不舍的刻苦攻关、不断创新,先后实施56项技术改造,最终实现了高浓相、高煤比的梦想。在国内冶金行业确定浓相喷煤概念为固气比达到30 kg /m3,60kg/m3即为极限时,首钢长钢炼铁厂工程技术人员经过实施一系列的改造,在保证煤粉燃烧较好的情况下,保证了高炉200kg/t煤比的需求,各高炉煤比指标均保持了全国一流的水平。

其中,单枪改双枪,增设煤粉过滤器,改进分配器和混合器结构等技术改造,基本消除了管路堵塞和停喷煤现象,保证了煤粉的高效燃烧。经过改造后,顺利实现了超高浓相喷煤,固气由原来的40-50kg/m3提高到80kg/m3左右。尤其在当前原燃料质量严重下滑的情况下,高煤比保证了高炉的稳定顺行,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同时,首钢长钢炼铁厂在成功实现新旧区1650m超远距离输煤工程方面也取得了令同行刮目的成绩。而更令人称叹的,他们经过多年的努力,分别获得了专利号为“CN201140172Y”的“高炉喷煤专用过滤器”专利证书;专利号为“CN201099687Y”的“高炉喷煤专用混合器”专利证书;高炉喷煤“Y”形分配器专利证书及专利号为“CN201268705Y”的“磨煤机专用半密封给料机”专利证书四项国家级喷煤专用专利证书。

“经济炼铁”技术的研究。高炉生产的优质、低耗是每一位高炉炼铁工作者的不懈追求。尤其为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首钢长钢炼铁厂从五大块入手,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也取得了巨大成功。

其一,提高块矿的入炉比例。由于块矿价格低于自产烧结和球团成本,可实现成本降低。过去,我厂使用的块矿主要为南非块,冶金性能相对较好,且使用配比为5%左右,要提高配比对炼铁是个考验。为此,我厂积极收集全国同行业使用块矿相关信息,结合自身制定的相关作业标准对比分析,通过装料制度的调整,逐渐提高生矿配比,目前已提高到15%—20%,最高单日配比达22%;

其二,加大“劣质块矿”的用量。特别是在含高结晶水的褐铁矿块矿使用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由于其含结晶水高(10%左右),易高温爆裂,烧损大。在高炉上使用开始未超过6%,随着高炉操作人员的不断摸索、调整,现在小高炉的使用量已经稳定达到16%;

其三,优化配煤结构,降低喷吹用煤的成本。为提高煤粉的燃烧率,长钢炼铁厂采用混煤喷吹技术,使用本地煤与陕西长焰煤混合提高煤粉挥发份,优化喷吹煤的成份提高煤粉的燃烧率,再一方面就是本地潞安贫瘦煤与到厂的府谷长焰煤有一定的价差,通过配煤降低喷吹用煤的使用成本,今年从3月份开始逐渐提高长焰煤的配比,使长焰煤从25%左右逐渐提高到4月底的35%,煤粉挥发份提高到22%,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现在长焰煤稳定在30%,煤粉挥发份在19%;

其四,推进高炉低硅冶炼。对影响低硅炼铁的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制定详细措施,300级高炉实现了生铁含硅量从0.68%降至0.52%;1000级高炉从0.50%降至0.40%;

其五,提高热风温度。通过引用双预热、烟气、冷风均匀分配和蓄热室高温区涂覆3m高温辐射涂料、混烧焦炉煤气等新技术,热风温度实现了1250℃。

人文炼铁,提升企业文化建设。

首钢长钢炼铁厂不仅关注技术经济指标的进步,还同时关注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的进步。不仅看经济效益,还要看社会责任,既关注企业与员工的同步发展,更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

确立了“以人为本、科学管理、学习创新、自我超越”的企业文化思路。人作为知识、信息、技术等资源的载体,对提高企业竞争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钢长钢炼铁厂通过对人力资源的优化、选择及使用,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了企业人力资源内耗,达成了“培养人才、敢用英才、挖掘潜能、合理配置” 的人力资源管理共识。

八年来,首钢长钢炼铁厂始终坚持鼓励职工走出去看世界,随时与外部沟通,掌握外部信息。培训是改变人的知识结构、提高管理与技术素质的最基本方式。他们通过经常化的周二管理知识课堂、专业化的自主培训、正规化的军事训练、目标化外培等形式,依托全方位多元化的培训方式打造职工“提素”工程,形成了“全员学习型”的良好氛围。

追求“绿草如茵、绿树成行、排放达标、清洁美好”的环境治理目标。着重解决生产现场脏、乱、差、物品摆放无序、安全通道不畅、纪律松散、责任不清等问题。其次解决地面的硬化、绿化问题。通过几年的治理,进厂后呈现在眼前的基本是平整的公路,清晰的标线,路面干净、整洁,基本无粉尘,厂区除了硬化的区域就是绿化带,现场物品摆放有序,安全通道畅通,正在向“生态和谐型”环境目标迈进。

成绩的取得永远属于团队的力量。得益于首钢长钢公司大政的正确引导,得益于自身培养的一支懂技术、会管理的干部队伍,一支能吃苦、顾大局的职工队伍。首钢长钢炼铁厂旧区升级改造即将开始,3200m3高炉的建设,将是对他们生产组织、技术进步、安全管理、设备维护、人员管理又是一次新的检验,他们正以不懈的追求和努力,为新的挑战而奋进。

(责任编辑:zgl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