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炼铁网欢迎您!

中国炼铁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技术文摘库 >

本钢新1号高炉与全国大高炉 生产指标对比浅析

时间:2020-04-23 21:25来源:本钢板材股份有限公司炼 作者:代兵 王运国 点击:
摘要:通过查阅我国2015年19座4000m3以上大型高炉的生产技术指标,将本钢新1号高炉与其他18座高炉进行对比分析,尝试从原燃料条件、生产操作等方面剖析本钢新1号高炉存在的问题及差
  • 摘要:通过查阅我国2015年19座4000m3以上大型高炉的生产技术指标,将本钢新1号高炉与其他18座高炉进行对比分析,尝试从原燃料条件、生产操作等方面剖析本钢新1号高炉存在的问题及差距。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新1号高炉实际情况,分析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提出具体的改进方向及措施,从而实现本钢在“新常态”时代背景下的节能减排、降本增效。

    关键词:大型高炉;生产指标;节能减排;降本增效;

    1.序言

    随着大型高炉炼铁单位投资少、效能高和冶炼成本低等优势的不断显现,高炉大型化已经成为了我国炼铁技术主流的发展方向[1]。随着2015年9月宝钢湛江1号高炉、2015年10月包钢8号高炉和2016年7月宝钢湛江2号高炉相继点火投产,我国4000m3以上大型高炉总数已经达到22座。以宝钢、首钢为代表的大型高炉,通过几十年的科研攻关和技术创新,不断完善操作理念,持续优化操作水平,在高炉操作与管理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大部分指标已经处于世界先进水平[2-3]。

        本钢作为我国较早的钢铁企业之一,曾经为新中国建设做出过贡献。而随着我国高炉大型化的不断发展,本钢也于2008年10月9日建成并投产了我国东北地区最大的高炉,本钢新1号高炉,高炉容积4747m3。新1号高炉采用了很多当时最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如卢森堡PW公司生产的带分料器的固定上料罐串罐式无钟炉顶,薄壁内衬铜冷却壁,联合软水密闭循环,环保英巴法水渣处理,环缝煤气清洗及TRT余压发电等。投产一段时间内,也创下了日产过万,焦比320kg/t以下,燃料比500kg/t以下的本钢历史最好指标[4]。但由于受到原燃料条件和大高炉操作理念不完善的限制,新1号高炉在长期维持高效低耗方面做的不好,与国内先进指标还存在明显的差距。

    本文根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高炉生产技术专家委员会2015年对我国4000 m3以上大高炉的月度生产技术指标的统计数据[5-6],重点对高炉主要经济指标、原燃料指标、操作参数等进行对比,认清本钢新1号高炉存在的问题及差距。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新1号高炉实际情况,分析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提出具体的改进方向及措施。希望可以通过本文的研究,为我国其他大型高炉的发展提供参考。由于宝钢湛江1号、2号高炉和包钢8号高炉投产时间较近,不参与本文的统计及分析。

    2.主要指标对比

    2.1 高炉利用系数及燃料消耗

    中国19座大高炉的炉容与利用系数,大高炉的平均炉容为4565.47 m³,平均利用系数为2.06 t/(m3·d),本钢新1号高炉容积4747m3,利用系数为1.98 t/(m3·d),低于国内平均水平0.08 t/(m3·d),相差并不是很大。这说明包括本钢在内的中国炼铁,由重视生产指标等短期效益向高炉长寿、优质铁水生产方向转变,高炉操作者更加注重长期的效益和高炉的稳定顺行。燃料消耗方面,大高炉焦比、煤比和燃料比情况,全国大高炉平均焦比为347.11 kg/t、煤比为154.18 kg/t、燃料比为501.29 kg/t。从燃料结构来看,宝钢的四座高炉焦比最低,煤比最高,说明置换比是很高的,整体燃料比在485 kg/t左右,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本钢新1号高炉焦比为389.74 kg/t,煤比125.25 kg/t,燃料比515 kg/t,与平均水平相比,分别相差42.63 kg/t,28.93 kg/t和13.71 kg/t,与国内先进企业指标相比,均有很大的上升和优化空间。

    2.2 原燃料指标

       原燃料条件对高炉炼铁技术经济指标的贡献率约为70%,所谓的“七分原料,三分操作”。那么,如何在不增加冶炼成本的情况下,完成好“精料”工作,将是一场持久战。

    2.2.1焦炭

    焦炭是高炉冶炼的最后一道防线。随着富氧大喷煤技术的进步,我国大型高炉置换比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以宝钢为代表的低焦比、高煤比、低燃料比技术得到了长足的进步。随着低焦比冶炼技术的日趋成熟,焦炭在高炉内的作用也是日渐突出,因此对入炉焦炭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我国大型高炉2015年使用焦炭质量情况,焦炭灰分平均为11.96%,含S量平均为0.69%;新1号高炉焦炭灰分为12.14%,含S量为0.71%;焦炭M40平均为89.61%,M10平均为5.56%,新1号高炉焦炭M40为89.47%,M10为5.47%,焦炭CSR平均为69.11%,CRI平均为22.71%,新1号高炉焦炭CSR为68.79%,CRI为20.41%;焦炭平均粒度平均为51.33mm,焦丁比平均为37.21kg/t,新1号高炉焦炭平均粒度为51.69mm,焦丁比为56.66kg/t。从以上指标可以看出,本钢新1号高炉使用焦炭的灰分和含S较高,冷强度和热强度指标接近国内平均水平,反应性和平均粒度稍好,但焦丁比高出平均水平近20kg/t。本钢新1号高炉使用的焦炭是本钢自产焦炭,从精料角度出发,焦炭质量还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努力改善冷强度和热强度的同时,减少高炉焦丁用量,从而对优化炉况有所帮助。

    2.2.2炉料结构及入炉品位

    由于我国自产的铁矿石品位较低,因此大部分的高品位铁矿石需要从国外进口,大高炉的炉料结构为高碱度烧结矿、球团矿及块矿。 所示为全国大高炉的炉料结构比例图,大高炉烧结矿、球团矿及块矿的平均比例为71.12%、21.21%、7.71%,本钢新1号高炉分别为68.52%、25.85%、5.63%。为入炉原料的平均粒度及入炉品位,其平均值分别为20.93 mm和59.17%,新1号高炉为20.19mm和58.88%,这两个指标均低于平均水平。本钢应发挥出自有矿山矿石品位高的优势,进一步提高入炉品位和平均粒度,为新1号高炉生产提供更优质的原料。

      2.3操作参数

    2.3.1铁水情况

    为大高炉铁水含硅量及铁水温度、平均值分别为0.43%、1504℃;本钢新1号高炉分别为0.47%、1497℃。对于低硅冶炼的高炉,应该在保持适当的铁水温度时,尽量降低高炉的生铁含硅量。从数据可以看出,新1号高炉再进一步实现低硅冶炼技术上还有优化的空间,在保证高炉稳定顺行的前提下,可以采取相应的方法继续优化。高炉生铁一级品率是指生铁含硅量大于0.25%,含硫量小于0.03%的生铁占所有生铁的比例。为大高炉铁水含硫量和一级品率,平均值分别为76.82%,0.029%,新1号高炉分别为79.5%,0.031%,一级品率稍好于平均水平。

    2.3.2 炉渣情况

    全国大高炉的平均渣量及二元碱度,平均水平分别为302.79 kg/t,1.19;本钢新1号高炉分别为368.16kg/t,1.14,渣量较大,碱度较低,这当然与炉料结构有关系,可以发现,应该提高烧结矿的品位,减少球团矿的配比,适当提高炉渣碱度,从而提高大高炉炉缸的蓄热能力,提高脱硫效率,减少渣中的带铁量。

    是我国大高炉炉渣中Al2O3、MgO含量以及MgO/Al2O3,平均水平分别为14.12%、7.36%和0.52,本钢新1号高炉分别为11.95%、7.9%、0.66。可以看出,本钢新1号高炉原料中的Al2O3含量较低,而MgO含量较高,因此MgO/Al2O3最高,从合理炉渣结构角度出发,造成了MgO资源的浪费。因此可以减少烧结矿中菱镁石的配比,提高烧结矿的品位,降低焦比,提高产量,降低炉渣中的MgO/Al2O3,进而从烧结和高炉两方面实现节能减排,降本增效。《本钢高炉低镁炉渣冶炼技术攻关》已经确认为本钢集团2016年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预计每年可以节约冶炼成本近千万元。

    2.3.3 煤气利用率

    煤气利用率是反应高炉生产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煤气利用率高时,燃料比一般较低。而煤气利用率除了与原燃料条件有关外,当然与操作水平也是息息相关[7]。上下部调剂是否和谐统一、煤气流分布是否合理就是决定煤气利用率高低的重要原因。全国大高炉煤气利用率平均为48.54%,本钢新1号高炉为仅为44.76%,比平均值还要低近4个点。因此,进入2016年,本钢板材炼铁厂集中力量在优化操作制度上下功夫,本钢新1号高炉通过优化装料制度,改善了煤气流的分布,成功减轻了边缘,减少了中心焦量,促使煤气分布由Ⅲ型向Ⅳ型靠拢[8],煤气利用率上升至49%左右,进一步降低了燃料消耗。

    3.结论

    近年来我国大高炉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操作水平显著提高,装备水平与智能化水平也得到了加强,以宝钢、首钢为代表的大型高炉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优异成绩。在钢铁行业进入“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本钢也要向知名企业看齐,对比分析自身的差距和不足,逐步通过转型升级、发展创新实现企业的节能减排、降本增效。

    作为辽宁省经济发展的领军企业,本钢集团肩负着“以钢铁力量支撑美好生活”的神圣使命,瞄准“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和备受尊重的世界500强优秀企业”目标,倾力构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全新战略布局,努力把自身打造成为社会和公众提供最具价值产品与服务、为员工创造幸福生活的世界级优秀企业集团。

    作为本钢的一名普通员工,我只想说:百年本钢铸就百年辉煌,且行且远且美好!

    参考文献

    [1] 徐乐江.深化改革努力创新加快钢铁工业转型发展—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2014年理事(扩大)会议上的报告[J].中国钢铁业,2014(2):5.

    [2] 朱仁良. 宝钢大型高炉操作技术与管理[J]. 炼铁,2014,33(4):1.

    [3] 张贺顺,任全烜,郭艳永,等. 首钢京唐公司炼铁低成本冶炼实践[J]. 中国冶金,2015,25(9):27.

    [4] 王凤民.本钢新1号高炉投产一年思考[J].2010年全国炼铁生产技术会议暨炼铁学术年会文集(上),2010,116.

    [5] 周传典. 高炉炼铁生产技术手册[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2.

    [6] 姜曦, 周东东.近年来我国大高炉生产指标浅析[J]. 炼铁,2016,35(3):10.

    [7] 刘云彩. 现代高炉操作[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16.

    [8] 刘云彩. 高炉布料规律(第四版)[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zgltw)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