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炼铁网欢迎您!

中国炼铁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技术文摘库 >

仰望高炉

时间:2018-10-10 08:00来源:《炼铁交流》杂志 作者:蒋友源 点击:
  • 二十多年之后才明白:一个人的经历决定着他的感情——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想改变也改变不了。

    1990年,作为湖南省高校首届钢铁冶金专业的大学生,我曾经来到湘钢炼铁厂,参加学校组织的见习活动。第一次仰望高炉,我不由得惊叹——这么高,这么大,像巨人一样雄伟,有一种从书本上感受不到的磅礴气势。巍巍高炉,象征着炼铁工人的气概和形象。特别是开铁口的时候一旦出现喷溅,那种场合从来没有见过,多少有点畏惧。可是炉前工们一点也不慌张,沉着操作,让人心生敬意。

    大学毕业,真的分配到了湘钢炼铁厂,我从瓦斯工干起,然后是工长、炉长、值班主任、车间主任,在组织和同志们的帮助下一步一步地成长。虽然2011年起曾短暂地离开炼铁厂几年,到公司技术部门工作,但仍然是为铁前系统服务,还是经常深入高炉生产一线,人和心都从来没有离开过。2016年3月8日,也就是一年前的这个时候,我又受命回到咱们炼铁厂,再次和大家一起奋斗,我想,这大概就是所说的缘分吧!

    这次,公司决定由我和汤乐云书记搭班子,责任重于泰山。说实在的,刚开始我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三天三晚没怎么睡好,夜里想了很多。岁月积累,总能给人许多感悟。我最深切的感悟是,当一个炼铁人真的不容易!

    作为湘钢生产的龙头工序,炼铁必须同时满足三座钢厂对铁水的需求,四座高炉的产量高还是不高,直接决定着钢后系统的产能发挥,决定着湘钢的整体效益。这些年来,人们普遍认为存在这样一个怪圈:钢材市场行情好的时候,炼铁却往往不顺,高炉出不来产量,制约着企业抢抓市场机遇多赚钱。每当听到人家这样说,我心里就很难受。炼铁工序还承担着企业降成本的大头,指标如果上不去,公司一年要损失好几亿元的真金白银。因此说,炼铁搞不好,湘钢就没有办法搞好;炼铁搞好了,湘钢振兴就有了坚实基础。我们必须舞好这个“龙头”,这是炼铁人的重大使命和责任!我们必须养成一种思维习惯,总是站在全公司的高度,树立大局意识,不孜孜计较一己之得失。我认为,搞炼铁的人有三点必不可少,一是激情,二是斗志,三是担当。三点中有哪一点做不到,我劝他还是不要待在这个地方。

    处于逆境之时,自信比什么都重要。不要忘记,我们炼铁人曾经拥有过光荣,多项经济技术指标跻身国内同类型高炉前列。2001年,2号高炉刚刚完成大修改造。当时全国750立方米容积高炉的指标普遍不好,公司要求一个月达产、三个月达效,实际上,我们做到了9天达产、一个月达效,荣获国家经贸委颁发的“天马奖”,国内许多有同类型高炉的兄弟钢厂前来学习取经。2号高炉和4号高炉还在华菱集团的“红旗高炉”竞赛中获得表彰。这些足以证明,我们炼铁人并不比谁差,完全有创造优异成绩的能力。

     这些年来,我们的努力并不比别人少,其实还要更多,人也累了,汗也流了,生产却没上去,成了全公司的“痛点”,领导班子更换频繁,员工收入大受影响,更重要的是做人不起,没有尊严。市场经济不承认苦劳和疲劳,只认功劳。还记得当年炼铁厂传唱过一首我们自己的歌,叫《英雄不言百战苦》,我和汤书记这一届领导班子的任务,就是要在历届厂领导打下的坚实基础之上,与全厂两千多员工共同奋斗,发扬炼铁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优良作风,第一要把产量搞上去,找回尊严;第二要带好队伍,培养一大批人才;第三要让广大员工的收入明显增加,提高他们家庭的幸福指数。

    振兴湘钢,首先必须振兴炼铁;振兴炼铁,前提是各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操作人员的思想认识都统一到一个频道上,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这里,我把我的一些想法拿出来和大家交流,希望能够通过讨论形成共识,作为必须遵循的理念与原则。

     操作高炉要懂中医

    在我的记忆中,这二三十年炼铁是全公司一块挥之不去的“心病”,高炉运行正常的时候少,失常的时候多。即使是顺行,人们心里也没底,不知道哪一天又会滑坡。要想从根本上扭转这种长期被动的局面,建立长周期稳健模式,有必要“虚中务实”。

    我一直认为,高炉这庞然大物不简单,对它必须怀有敬畏之心。就像我们面前耸立着几位巨人,一定要抱着仰望的态度,一戒情况不明决心大,二戒办法不多胆子大,三戒能力不强脾气大,四戒技术不精步子大。

    高炉确实很难操作,需要摸索,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有自动化炼钢,但还没听说过自动化炼铁。与炼钢和轧制工序不同,高炉是一个工艺流程复杂、设备繁多的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许多东西不那么直观,摸不着也看不见。高炉生产也不像炼钢和轧钢那种间断性作业,炼一炉钢、轧一块钢坯都是独立单元,前后可以截然分开没有关联;高炉生产的延续性很强,一次失误的影响,常常会波及好几个班次、很多天甚至好几个月,半年或者一年的情况也不是没有,恢复起来非常艰难,病来如猛虎,病去如抽丝。

    关于高炉治理,我跟别人说得最多的是中医理论。为什么这样说?炼钢好比西医,能够做到精准量化,成分设计也好、冶炼工艺也好,都可以复制。相比之下,炼铁就像中医,显得有些模糊,要讲究辨证施治。中医对同样一种病,治疗方向大体一致,但具体到每一个人,却没有一定之规,每一次诊断都是个案;开方下药因人而异。各味中药之间讲究配伍,综合发挥作用,还要根据病情是否得到改善而加以调整,每一个病例都没有现成可循的治疗方案,绝不能像《红楼梦》里所写的那样,“胡庸医乱下虎狼药”。高炉也是一样,对炉况的判断其实大家都差不多,但是所采取的方式方法、操作技巧却会有许多不同,据我的估计,差异约在40%左右。炉前操作的高手,他的思维模式应当跟老中医非常相像。

    站在哲学的高度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在众多复杂的矛盾中要抓主要矛盾,因为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着领导和决定性作用;在主要矛盾中要抓决定矛盾运行的主要方面,因为主要方面决定着事物的基本性质和发展进程。

    把辩证法的原理应用到我们炼铁厂,高炉是主要矛盾,全厂的一切工作都必须以高炉为中心;对于高炉来说,产量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产量第一,坚定不移,这也是与公司对炼铁的要求相一致的。一定要明确一项原则:高产比低耗更重要!高产是低耗的基础和前提,没有高产,哪来的低耗?

     唯物辩证法还告诉我们,要全面、动态、联系地看问题,而不能片面、静止、孤立地看问题。我们要坚决放弃单纯追求指标好看的思路和做法,这样的教训已经够多了。我回来之后,最优先抓的是铁水产量,有的同志善意提醒我:消耗这么高,指标压力太大,还是得赶紧降下来。我回答说,高炉跟别的不一样,消耗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须是在高产的前提下降消耗;没有高产量,消耗肯定是降不下来的,即使短暂地降下来了也难以保持,得不偿失。

    我们要追求的是,铁系统所有工序都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使高炉的产能充分发挥出来。眼下这四座高炉,日产量起码应在21500吨的水平线上,最好达到22000吨。具体到每座高炉,按照应当达到的水平,1号高炉每天的产量要保持在6500至6800吨之间,燃料比控制在525公斤以内;2号高炉要恢复到日产6000至6500吨的水平,燃料比530公斤以内,当然,恢复需要一个过程,但如果思路正确、力度加大,恢复的进程有可能加快,2017年上半年至少要达到日产5800吨以上,燃料比下降到535公斤;3号高炉从开炉到现在都保持了很好状态,冶炼强度一直较高,长寿指标也控制得比较好,要求做到长周期稳定;4号高炉除了九段炉皮的隐患,更担心的还是炉缸温度偏高,日产能够维持在4200至4500吨之间就行,最重要的是确保长寿。

    纲举目张。高炉有了产量,经济技术指标就都好说了;没有产量,指标就缺乏达成的基础。如果能够做到日产生铁22000吨,钢后将会处于良好运行,这是全公司放大了的效益。

    必须指出,我们不能对高炉提超出现阶段实际的过高要求,长时间超负荷运行,将严重影响高炉寿命,违反经济冶炼的理念,最终还是划不来的。

    稳定:高炉的灵魂

    高炉既然是一个系统,那么,一定会有一个为主的东西,一根贯穿的主线,也就是灵魂。我认为,高炉的灵魂就是一个“稳”字!稳定,其实也是铁前系统的灵魂。稳定,才有高炉的顺行。

    这里所说的“稳”有几层含意:第一,高炉自身要做到稳定,该出的铁次必须均匀地放出来,出不来憋在里面,就是节奏不稳定。炉墙不行了,冶炼强度只好降下来,铁水产量下滑,钢后系统生产秩序被打乱,就造成了后续一系列工序的不稳定。

    第二,它的所有支撑条件,包括焦炭、烧结矿等原料的成分、质量以及供应量也都必须是稳定的。高炉冶炼需要多方面因素处于相对平衡,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比较脆弱,一有风吹草动,高炉就会感冒发烧害毛病。

    第三,在产量压头的情况下,控制心态尤其重要,切忌浮躁、急功近利。要在建立稳定的平台之后,再看准方向一步一步地探索,不能出现任何闪失。哪怕步伐慢了一点,只要站稳了,就是实实在在的进步,值得庆贺。

    对烧结工序的第一要求也是稳定。当然,能够做到高质量的稳定最好,哪怕质量一时半会儿没上去,也应稳定在一个底线水平上,不能老是波动,不要动不动就调碱度。烧结矿的转鼓强度从75提上来,如今达到78左右,至少也要保持在77,稳定在这个水平上,对高炉是有利的。你不能今天72,明天78,后天一下子又回落到73、74,老是在跳舞。焦炭这一块,应当以公司技术质量部门规定的M10、M40以及反应性、反应强度等指标为稳定依据。其中,M10和热反应强度决定着焦炭在高炉内高温状态下的热强度,也不能今天高明天低。这样的话,高炉只好按照焦炭和烧结矿最差的质量档次来制定操作方案,那就制约了产能发挥。焦炭和烧结矿要是波动了,想要高炉不跟着波动,基本不可能。

    从更大的范围说,包括采购等外围条件,都应把支撑高炉稳定当成自己的职责与追求。高炉不要的东西你硬要塞给它,像矿种、成分、有害元素等等,实际上是害了高炉,因为会产生对冲,带来炉况不稳定。高炉一旦不稳定,往往短时间内恢复不过来,很容易演变为长周期的低迷以至崩溃。那就不是为高炉生产添砖加瓦,分明是在挖坑、挖墙角。所谓“精料”,不是一定说品位越高越好,而是要建立在一个“稳”字上。国内行业提出“经济炼铁”的理念,也离不开“稳”字,否则就经济不了。所有因素都稳定了,就增加了驾驭高炉的能力。

    也说“七分原料三分操作”

    干高炉的,“七分原料三分操作”已经是老生常谈,不过,我觉得不能笼而统之,有具体分析的必要。

    七分原料之中,焦炭要占去五分,烧结矿和块矿加在一起占两分,剩下一分是设备。这一观点,国内同行的认识都差不多。原料条件决定着操作。在原料条件固定的前提下,操作所能改变的空间只有三分,不能从根本上左右局面。也就是说,七分原料决定着高炉的经济技术指标。

    但是,在我们炼铁厂内部,假定烧结矿的强度只有75%,品位在54%到55%,焦炭M10大概在6.5,热强度在63%到64%,只要原料条件是处于稳定状态的,那就要把原料这一块视为只占三分,我们所采取的操作措施占到七分,这也是辩证法的原理,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条条大路通北京

    这次回炼铁,感觉到有些专业上的问题众说纷纭,讨论来讨论去,没能达到认识统一,妨碍大家形成合力,还时不时地会带来干扰。

    记得前几年公司文化节搞过一场辩论赛,辩题是针对我们炼铁的:中心加焦和非中心加焦究竟哪个好,这说明存在很大的争论。我们搞技术工作,不光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一定要有拨云见日的真知灼见。

     高炉操作说复杂就复杂,说简单也简单,就是要掌控好两道气流——中心气流和边缘气流,中心为主边缘为辅。有中心没有边缘,或者有边缘没有中心,都是玩不转的。要找准平衡点,并且把握好。

    其实,中心加焦也好,非中心加焦也好,都只是一种形式,是表面现象,可以不必过于在意,深层次的、核心的东西是煤气利用率。从国内来看,中心加焦的高炉并不少,与原料条件有关系。如果原料条件好,炉况调得很稳定,就比较适合采用非中心加焦;原料条件不好,非中心加焦的掌控难度就会相当大。当然,也有技术和操作水平高低的因素。

    不管采用哪种加焦方式,关键都在于是否有利于煤气流运行的改善,能否把煤气利用率提上来。利用率上不来,什么加焦都没有用。在这一点上,我们不能舍本逐末。条条大路通北京,哪种办法能够做到最快捷、最有效,那就是它了。不要僵化,不要被固定的思维模式所束缚,一味认定哪种好,哪种就不好,必须自己解放自己。

    学习是为了打造核心能力

    1998年那时候,湘钢高炉的利用系数连1.0都没达到,只有0.9几,全国倒数后几名。8月份,我们四位同志去昆钢和重钢学习考察,其实,他们当时的高炉利用系统也只有1.2、1.3,也属于倒数之列。行业先进的在1.7到1.8,2.0的还凤毛麟角。尽管如此,他们还是不大看得起湘钢,说你们的系数怎么这样低啊!我心里不服气——五十步笑百步,你们也并不高明多少嘛!但是没办法,人家多少要强点,有资格教训你。

    不过,那次学习考察还是有收获,就是必须增加出铁次数,因为他们都是出11次铁、12次铁,而我们只有9次铁。厂领导对增加铁次十分赞同,然而,在基层遇到了阻力,人们不愿意增加铁次,说每个班的产量不好计算。放到现在来看,这怎么能成为理由呢!可那时候的人就是这样想的。后来我们想出办法:你这个班搞清扫,就占60%,不搞清扫的占40%,总不能因为这种事情拖产量的后腿吧!就是转换一下思想观念,并不需要任何资金投入,结果,铁次上去了,9月份铁产量就破了历史记录。只要思路正确,没有破解不了的难题。这时候,炮泥又出现不能适应快节奏冶炼的问题,在首钢专家指导下又搞无水炮泥攻关,排除了这一“拦路虎”。

    2011年,我已经调离炼铁到公司技术中心,出差时看到人家高炉每四个月一个检修周期,而我们有时连一个月都保不住,正在向两个月一次努力。回来后我跟主管厂领导商量,不管一个月、两个月还是四个月,所用的检修时间其实差不多,都是20来个小时。多节省几个20小时用到生产上,那是多大的效益啊!厂里接受了我的建议,经过努力,逐渐过渡到三个月检修一次,到2015年终于实现四个月一次,现在甚至可以坚持到五个月。

    这两个案例告诉我们,不学习,就是井底之蛙没有见识,夜郎自大,落后了还不知道自己落后、是如何落后的;学习了,总是会有收获,有长进。

    这些年我们请进来、走出去,一次又一次对标学习,受益良多。但也不可否认,如何消化吸收人家的东西为我所用,也存在一些议论,觉得学来学去,总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并没有形成我们自己持之以恒的核心理念,以致于有些同志对学习本身发生了怀疑和动摇。

    我们应该思索一下,湘钢精神中提出的为什么不是“努力学习”、“刻苦学习”而是“善于学习”?说明学习本身就是一门学问。孔老夫子曾经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讲的是如果学习却不去思考,囫囵吞枣,难免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迷惑,以至无所适从;光是思考却不懂得学习,就找不到突破方向,终将流于空想,会耽误事情,也是危险的。

    前不久,我随华菱集团组织的团队到马钢学习考察,他们的董事长谈到炼铁时跟我说:“高炉这东西,最终还是要靠你们自己。”他这句话,可谓金玉良言。

    我个人觉得,学习人家的东西有没有收获,是不是真正促进了我们的工作,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加以验证。第一点,要能够发现我们自身跟对标企业的差距,并且要找得到原因究竟在哪里,找不到原因就等于没学;第二点,学了先进的东西回来,要能提高我们自己对高炉的管控和驾驭能力;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学习不是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而是必须与我们的实际有机结合,通过总结提炼,有助于形成具有湘钢特色的认识和见解,最终将之转化为我们自己带有原创性的核心能力。要是没能做到这三点,那就基本相当于走马观花,白白花掉了差旅费。

    更直观地说,通过学习把产量搞上去没有,经济技术指标改善了没有。是不是真正形成了湘钢特色,要看人家是不是也纷纷到我们这儿来学习考察。

     管理要以绩效为导向

    管理,在企业价值链上的增值作用在于“服务”。

    公司的核心价值观是“以奋斗者为本”,但是,如果管理在拖后腿,光是有激情、有斗志又能怎么样呢?激情和斗志靠什么来激励?就是体现在绩效。机制不行,绩效上没有体现到奋斗者那里去,觉悟再高,激情和斗志是不可持久的。员工的绩效就是单位的绩效,必须通过绩效导向,让奋斗者感到单位是很看重他的,抱有期待,他肯定会朝着单位所期待的方向奋发努力。

    就个人绩效而言,一是管理骨干的绩效激励;二是对高技能人才的绩效激励,通过他们的辐射作用,带动更多的一线员工;三是对有文凭的这部分人,要从机制上逼迫他们好学上进,在规定时限内必须晋升职称,否则就有岗位危机,再不就是降薪。为什么要这样做?试想,连他自己的事情都不去抓紧,能指望他会把公家的事情看得很重要吗?

    必须对车间一级的绩效机制加以修改和完善。我们炼铁厂的各个车间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四个高炉车间,它们是在前方打仗的,要冲锋陷阵,收入上不封顶;第二层次是几个烧结车间,高炉的主要支撑;其他的附属车间都归属于第三层次。

    厂一级管理部门,生产室、设备室、党政办三大科室代表着炼铁厂的水平,要是这三个科室没声音、没能力,对基层、对生产一线的服务支撑必然迟缓无力,我们与外围的协调也将是被动的。

    安全管理也是服务,为生产服务,为基层服务,为现场服务,保驾护航。安全工作不能凌驾于生产之上,不是甲方和乙方的关系。如果一定要分出个甲方乙方,那么生产是甲方,安全是乙方。没有生产,哪里会有安全这回事情。安全员的第一职责,是指导帮助现场实现安全生产,绝不能一味地搞处罚。

    “过程能力控制指标”的概念从宝钢借鉴而来,这类指标有的与公司KPI指标重叠,有的更加具有针对性,包括烧结矿碱度合格率、高炉全风率、铁水一级品率,等等。虽然没有纳入考核,但必须关注,检验你的控制能力,不能是一本糊涂账,只看结果不管过程。没有好的过程,就不会有所要的结果。必须狠抓过程,支撑高炉的各个体系如果老是在那里过程波动,高炉如何稳定得下来?

    人才难得,必须珍惜

    高炉波动,根源在于人才的波动。不能动不动就把干部免掉,不能动不动就把工人送劳务市场。

    大学生在生产一线干了若干年提拔为工长,工长提拔为炉长,再提拔为值班主任、车间主任,组织的培养、同志们的帮助、自己的努力,还需要时间的累积,相当不容易。可是,出了点事故就刷地一下子撸掉,太快了!去年厂里招聘四个冶炼工程师,总共有9个人报名,其中就有7个是曾经当过炉长、车间主任的。这件事让我很感慨,不懂得爱惜人才,对个人的工作热情,对单位的业绩都是非常可惜的。

    我们实行的是工长负责制,工长不仅管操作炉子,还要管横班,从槽下到炉前,还有配管。要把有潜质的大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工长,不光是教会他们做事,更重要的是管理,建立正确的思维模式。

    当年我们参加工作,不可能有像如今这么完善的培养体系和机制,也就是师傅带一下。那时候的师傅也不是学冶炼的科班生,都是普通的操作工人,理论造诣有限,往往知其然不知所以然,必须靠我们自己琢磨。而现在的师傅一般也都是大学生成长起来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所传授的东西含金量就大不一样了。

    人才需要培养,出了差错应当教会他们,指出改进方向和具体措施,帮助他们改善绩效,不能动不动就“一棍子打死”。出了事情,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找出责任者,急于严厉追究。要处罚,也是处罚科级干部级别的,反思你在管理上有没有失误。普通员工出了差错,要帮助他们弄清楚为什么会这样,今后怎样避免。动不动就送劳务市场,哪有那么多的熟练工人给你补充?

    需要强调的是,常常是那些多做事的人,出错的机率自然也就更多。简单化的处理,对这些员工,尤其是对于奋斗者来说,是一种伤害。奋斗需要担当,就会有风险,包括创新、指标改善、技术和操作攻关等。如果我们考虑问题的思维模式不改变,只会鼓励平庸,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工作局面就难以获得突破。

    现在,我们对管理人员实行结构性调整,更加强调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把一大批新生力量充实上来,给平台给机会,加强锻炼。

    对于普通员工的培训应当明确目标,一般而言,只要求他们把自身岗位的工作质量提高就行,一专多能必须有主次之分。虽然说“艺多不压身”,但也要意识到“艺多不养人”,还是要学有专长、术有专攻,拥有最核心的本事。多能方面,要求对相关的工种或岗位弄懂起码的原理,能够作出起码的判断、进行起码的操作,提高工作效率,处置紧急情况,不一定非要有这个证、那个证,管用就行。

    点上抓项目,面上抓竞赛

    推进项目制,不可否认有些项目的含金量不怎么样。不允许为了完成项目而“做”项目,水分大、含金量不高的必须砍掉,不能让这些所谓的项目拿奖励,挤占广大员工的工资收入。

    科级干部、有中级以上职称的管理和技术人员、车间技术员、技师,每年上半年和下半年必须各有一个由自己主导的项目实施;要不就写两篇工作论文或者技术论文,至少要在《湘钢技术》以上级别的刊物上发表,目的是督促管理和技术人员、生产骨干们想事、做事、把事情做成。要是有谁做不到,就要被降薪。

    关键岗位竞赛,指的是烧结机和高炉两大工序。烧结机是质量和产量,高炉是产量和消耗。奖金摆在那里,指标完成了就把钱拿回去,拿不回去只能怪自己没本事。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既然炼铁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那就不可能单靠某一个能人,指望他有扭转乾坤的神力。从来就不是英雄创造历史,是人民创造历史,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这是毛主席说的。

    如果说有谁调炉子的水平很高,他再有本事,也不会产生决定性作用。要是支撑因素总在变动,不那么靠得住,炉子也就稳不住。只有把每一名员工、每一个岗位的工作质量提高,我们炼铁厂才有希望,才能走得更远,更长久。

    仰望高炉,我常常有一种紧迫感:我们必须改变,谁不改变就会被淘汰,换成别人来改变。

    改变创造未来。改变需要我们使出洪荒之力。力量,来自于炼铁厂全体员工!

    振兴炼铁,唯有奋斗,只争朝夕!

    (责任编辑:zgltw)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