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炉火照天地 歌曲动九州
——高炉炼铁工程建设之礼赞
单位:原中冶南方 作者:张灵
虽然离开工作岗位已经快5年了,但职业生涯中35年多的高炉炼铁工程设计和建设的火红岁月还记忆犹新,那些只争朝夕和激动人心的日子犹同昨天。
忘不了,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们大学毕业,恰逢改革开放之春风,钢铁行业迎来了高速发展机遇,钢铁是国家民族的脊梁,我们全身心投入改革开放大潮,为钢铁业做大做强贡献青春和热血,经历了我国从1882年到2020年的40年间里,年粗钢年产量从3716万吨发展到106476.7万吨、钢铁建设全盛时期,留下我们50、60后这一代钢铁人奋发图强的深深足迹:
忘不了,1985年9月投产的宝钢1号(4063m3)高炉,全套引进国外技术和设备,拉开了冶金行业对国外先进的高炉炼铁工艺技术、大型设备进行引进消化吸收、自主集成和创新的大幕,通过研发、设计、制造、生产管理“四位一体”的团队机制,在工艺技术、系统总成、设备自主设计、制造方面取得丰硕成果,钢铁人奋斗的历程值得与伟大祖国改革开放的光辉的岁月一起被铭记。
忘不了,1988年建设,1991年10月投产的武钢3200m3高炉,从8个国家引进不同的技术和设备,集当时国际最先进的高炉炼铁工艺、技术及装备之大成。到2007年6月停炉大修,没有一次中修,没有一次喷补,没有一块冷却壁更换,一代炉龄15年9个月,创造了国内大型高炉真正意义的高效长寿生产新纪录。
忘不了,典型的钢铁总承包(EPC)工程,如2003年投产的涟钢2200m3高炉,是当时国内冶金行业最大的总承包交钥匙工程。设计及工程建设者在18个月的合同约定的建设周期里,克服了天气条件恶劣、地质情况复杂、施工场地狭小、钢材价格上涨、“非典”疫情突袭等诸多困难,优质完成了项目建设,创造了同期国内外同类型高炉占地最少、投资最省、工期最短、达产最快的高炉系统工程建设新记录,开创了国内工程公司总承包国内外高炉炼铁系统工程之先河。
忘不了,2009年10月21日,当时全球最大的沙钢5800m3高炉顺利投产,历时3年的设计和建设,业主与设计、设备制造和工程建设人员一起,精雕细琢,成就了世界上占地最紧凑、容积最大、产能最高、主要工艺技术全部自主集成创新,集国内外先进高炉炼铁技术及装备,旨在实现高效、环保、节能最大化目标的高炉。曾经的2012年,5800m3高炉年生产铁水504万吨,是国内第一座年产量超过500万吨的高炉;吨铁工序能耗370kgce,位居国内特大型高炉首位,超越当时的一级清洁生产(国际清洁生产先进水平)≤385kgce标准;实现了高炉炉顶压0.285MPa、富氧率11.34%、主铁沟通铁量25万吨以上等关键工艺技术指标的重大突破,当时位居行业之首。
忘不了,特别值得国内炼铁同行骄傲的是首钢搬迁并分别于2009年、2010年、2019年投产的曹妃甸3×5500m3高炉,采用了多达上百项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的高炉炼铁先进技术和设备,一举打破了国外公司的特大型高炉的技术垄断,具有生产更稳定、更环保、更节能的特点,投产以来,利用系数、喷煤比、工序能耗等主要技术经济环保指标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
特别忘不了,统计到2020年,我国高炉超过900多座,总炉容达89×104m3,≥4000m3高炉23座,年生铁产量从1982年的3551万吨发展到2020年的年产88752万吨,快速增长25倍,从业人员达11万之多。
特别忘不了,从1982到2021,文革后第一代(七七、七八届)大学生毕业40年间,我国绿色、低碳、环保、长寿、高效、智能、高质量的高炉炼铁技术日趋成熟,其中高炉炼铁主工艺的高炉长寿技术、高风温热风炉综合技术、联合软水密闭循环冷却系统、环保型炉渣处理系统、富氧喷煤、高强度冶炼等工艺及设备引领世界高炉炼铁之先进技术。
唐李白-秋浦歌曰:“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你会觉得是高炉的写照吗?不管是否,从1982年-2021年,钢铁工程建设的高炉之炉火,映照中国钢铁行业高速发展之路;钢铁工程建设者用勤劳、汗水和智慧谱写的钢铁之歌,响彻祖国大江南北。在我们大学毕业四十周年之际,在我们50、60后这一代基本或正在退出工作岗位进入颐养天年之际,祝愿中国钢铁行业欣欣向荣、繁荣昌盛,祝愿中国高炉炼铁、非高炉炼铁行业绿色环保、精益求精,百丈竿头,更上一层楼。
(责任编辑:zgl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