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路走来,“老达钢人”何晓霞感触颇多,30多年来,她见证了达钢的起起落落,达钢也见证了她的茁壮成长。1988年,怀着一腔热血,湖南工程学院机械系毕业的何晓霞加入了达钢。初来达钢,她就展现出一种自强不息的冲劲儿,在艰苦的生产检修现场,她攀上爬下,哪活儿重她去哪,哪活儿难她钻哪。“我记得有一次,在原焦化公司有机车间现场,20米高的精苯蒸馏塔需要紧急检修,当时我想都没想立刻就爬上去了,现在想起来真是感触颇多啊。”何晓霞回忆到。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的勤学肯干,不怕吃苦的劲儿赢得了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好评和信任,这份信任让何晓霞从原焦化公司机动科副科长,一步一步走到了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的位置。
励精图治 积极响应节能减排
2004年,何晓霞成为了达钢的副总经理,这一年达钢也刚刚改制,但企业上下设备能源管理观念落后且混乱,设备失养失修现象严重,隐患重重,远不能适应达钢发展的需要。面对这一局面,何晓霞在时任总经理江善明的大力支持下,带领设备能源管理一班人,励精图治、发奋图强,闯出了一条新路子,彻底扭转了设备能源管理的被动局面,实现了改制以来无一例重、特大设备事故发生,设备完好率、设备经济技术指标、能源消耗指标等不断改善,部分指标达到全国先进水平的好成绩,为达钢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设备能源保障,有力地促进了企业可持续发展。何晓霞出色的工作能力,特别是节能减排工作为达钢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声誉。
说起节能减排,何晓霞的内心感触良多,当时,为了做好节能减排工作,何晓霞先后从3个方面下手解决问题。首先,何晓霞大胆淘汰了全部落后装备和工艺,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生产工艺。“合同能源管理”是一种国际节能新模式,在知晓这一新技术后,何晓霞立即与中国节能投资公司接触并展开合作,共同建设了TRT余压发电项目,这个项目于2008年1月竣工投产;随后达钢引进了河南开元空分集团投资13000余万元,建设两套制氧机组,这些高新技术设备也为达钢的节能减排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更新设备的基础上,何晓霞带领团队围绕节能降耗,组织实施了节能新技术攻关,一个个全新的节能技术,为达钢节能减排工作提供了有效的保障。截至目前,达钢完成项目研究70余项,其中,参与实施的“焦炉装煤与推焦除尘新技术”,获得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酸焦油污染防治与综合利用”项目,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省科技成果二等奖;焦炉煤气、转炉煤气等工业废气生产甲醇、二甲醚节能技改工程更是全国首创,这项技术同时也帮助达钢实现了年节约能源20万吨标煤的生产目标。据了解,达钢的这种生产甲醇的方法和设备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并得到了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奖励资金5000万元。“不仅如此,我们还在积极地申报国际专利,将这项技术进一步推广出去。”何晓霞补充道。
“我们意识到,只做到改进技术并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节能减排,围绕废物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才是最正确的道路。”在何晓霞的带领下,达钢又进行了一系列环保治理项目,实现了节能减排的双重目标。其中,充分利用高炉煤气、转炉煤气、焦炉煤气发电和高炉余压发电总装机容量已达3.3万千瓦,年创效益近亿元。投入使用先进设备,闭路回收高炉、转炉烟尘中的所有铁元素,实施工业废水净化处理循环利用系统,做到了污水“零排放”,既达到环保目标又节约了资源,增加了效益。2008年,年节约新水1100万吨,年创效益400多万元。使达钢生产吨钢耗新水降低6.06吨,下降37.41%;吨钢耗电降低33.33度,下降8.83%,年节约标煤8万吨以上,年回收含铁粉尘5000吨以上。
2008年、2009年达钢分别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工业节能先进企业”、“工业节能突出贡献企业”称号,2009年达钢提前一年完成省“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2012年被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发改委、环保部、财政部等四部委授予为“十一五”时期全国节能减排先进集体、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荣誉称号。而何晓霞分管的合同能源管理工作,更是被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经济日报和科技日报等媒体充分肯定和报道。
优化产能 不断完善企业制度
担任副总裁多年来,何晓霞始终保持敏锐的头脑,清晰的思路和开阔的视野,她深知建设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企业,促进企业走可持续发展健康发展道路的重大意义和责任。为此,她密切关注国内外设备能源管理最新动态,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成功经验,充分利用国内外节能奖励政策和资源,促进了设备能源管理的大飞跃,为企业赢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设备的更新固然重要,但日常生产中的保养也同样重要。”在企业的生产中,“抢产量、拼设备”这一现象可谓是一大“恶疾”,为了解决这一“恶疾”,何晓霞实施了从单位一把手到操作工人与设备能源管理挂钩的考核制度,通过树立“生产依赖设备,设备服务生产;生产要保养设备,设备要保证生产”的观念,何晓霞不断强化“二级单位第一负责人是设备管理的第一负责人,操作工人是设备管理的主人”的责任意识,有效地转变了设备管理就是设备维修的落后观念,营造了浓厚的全员参与设备能源全过程管理氛围,设备维护费用显著降低。在设备安全运行、安全供能的基础上,何晓霞以提高设备效率、节能效益为目标,将简单的设备维修管理、能源滴漏治理上升到以设备能源技术、经济为主要内容的综合管理高度上来,有力地促进了设备能源管理制度更加高效地运行。“在这一系列的措施中,设备能源利用率月分析制度的效果最立竿见影。”何晓霞介绍到,设备能源利用率月分析制度要求各二级单位和装备部通过每月对设备误时、设备故障、备配件消耗、能源消耗做详细的数据检测和书面分析,完整准确和及时地掌握设备能源运行技术状况和故障信息,增强设备能源管理的针对性,实效性。
在设备采购制度方面,何晓霞同样下足了功夫。“对大宗设备我们会优先进行招标采购,对量小、品种多的零星配件则推行由财务部、装备部、使用单位共同对多家供应单位进行比价、议价的办法。”在紧贴市场,根据市场供求变化而灵活多样的采购政策下,采购成本被大大地降低。
2012年,达钢与全国钢铁行业一道经受严峻形势考验,在这场考验中,凭借着先进的发展理念与完善的管理制度,达钢不仅没有被困难击垮,反而在生产经营上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全年实现销售收入210亿元、税金2.5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94%与28%。
心系员工 与员工同甘共苦
身为公司领导,何晓霞从来不摆“官架子”,而是深入到员工中去,真诚为每一位员工着想,而这份真诚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自于一次亲身经历。在她刚刚担任副总经理的时候,一次,两条复兴至达钢的110千伏高压线路由于年久失修,遭到雷击,如果不及时抢修,线路很有可能被雷击损坏,进而导致全公司长时间停电。危急时刻,何晓霞迅速派遣技术人员利用雷雨间隙,冒着生命危险爬上铁塔抢修,看着高处抢修的技术人员,何晓霞真切的感受到了自己肩上沉重的责任,由于安全措施到位,技术人员很快排除了隐患,没有出现人员伤亡,从这以后,何晓霞将员工的福祉视为自己重要的事业,并为之不断奋斗。
2016年,由于宏观经济不断下行,钢铁产能严重过剩,钢铁行业全面亏损等大环境的影响,达钢连续几年出现亏损。2015年5月以来,钢材价格再次出现断崖式下跌,达钢和全国所有钢铁企业一样,出现了较大数额的累计亏损,流动资金严重“失血”。加之2014年银行抽贷14亿元,企业资金链出现了严重危机。在当时,生产越多,集团的亏损也就越多。为挺过难关,从根本上求得企业生存和员工就业,集团公司根据市场变化情况作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实施相应减产限产,同时,部分员工放假待岗。
“当时,做出这个决定时,我们领导班子可以说是心如刀割。”何晓霞回忆到,公司的减产导致员工收入严重下降,很多员工面临着家庭与贷款等方面的巨大压力,“在最困难的那段时期,每天都有员工跑到我这里诉苦,听着他们的辛酸,我的心里很难平静。”为了稳定员工们的情绪,何晓霞等班子成员站了出来,带头降薪,与所有员工共同面对困难。随着企业自救与外部资金引进,公司逐渐走出了困境,员工的工资也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像是对何晓霞真诚的回应,在这段困难时期,公司上下生产经营稳定、员工队伍稳定,这段弥足珍贵的经历也为公司团队日后形成前所未有的凝聚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何晓霞和公司其他领导的主张下,企业一贯关爱员工,自觉履行社会义务,司法重整后保障了5000多名人员就业再就业,近5年来,达钢员工年均收入每年递增10%以上。所有员工不仅参加了国家规定的相关保险,还参加了相关商业保险。每年还送500—600名员工到风景区疗休。近年来,公司先后为灾区和公益事业捐款捐物价值1600余万元。
在自己岗位上孜孜不倦工作多年的何晓霞得到了无数的荣誉与肯定。作为主研人员何晓霞先后获得了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20余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专利技术52项)。2007年,何晓霞被评选为达州市“十佳女干部”、2009年被评选为第五届“达州市十大杰出青年”、2009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经过多年的企业高层管理工作历练,何晓霞如今已成长为党性观念强,思想观念新,改革创新意识突出,善于学习,作风过硬的企业领导人。
如今,在方大集团的带领下,达钢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跻身四川省工业企业30强,正迈着更加矫健的步伐,向着明天继续前进。而作为达钢党委书记的何晓霞,也将继续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四川省、达州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zgl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