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mm高宽幅超薄无取向电工钢(又称手撕硅钢),是新钢精品系列中的“闪耀新星”,是象征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名片,此前被少数国家垄断,中国只能依赖进口。新钢集团硅钢薄板事业部硅钢研究所主任师——余小琴,便是名片锻造者之一。
打破国外垄断,如何将百炼钢化为绕指柔,40岁的他用“要强”踏过技术攻关的山山海海。
不去研发部 请求到基层
2011年7月,东北大学硕士生余小琴选择了离家近的新钢,进入了技术中心研发部。
带他的师傅冷光荣,是新钢第一任硅钢首席师。见到这位高材生徒弟时,50多岁的师傅说:“别急着搞研发,先去了解生产工艺,摸爬滚打差不多了,再回来。”
接着,师傅把他带到硅钢连退线上,指着每个设备向他详细讲解运作原理以及板坯经历清洗、退火、涂层、卷取的每个注意事项,余小琴一下子就明白了师傅的用意。
从学校到工厂,理论到实践总得有个过渡,这个过渡点在哪?生产一线,才是成长最好的课堂。于是余小琴向技术中心领导提议,请求预留一年时间,让自己在一线岗位上锻炼,等熟悉工艺流程后,再搞研发。
就这样,初来乍到的高材生余小琴,拒绝了令人羡艳的研发部,一头扎进了苦脏累的基层。从最基本的炼铁、炼钢、轧钢学起,逐渐摸清了生产门道,也学到了协调、安排试验等组织能力。
2013年,连退线钢带穿孔事故频发,取向硅钢成品一直不合格,这对当时走精品战略的新钢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技术中心决定立即成立攻关队,探查修复,余小琴是其中最年轻的一员。
要想查清穿孔事故,需要制作出孔洞图谱,指导生产。温度高达近40℃的生产现场,成了余小琴技术攻关的课堂,每天花数小时半蹲半跪观察钢带走势,各环节取样检验数次,再做电镜规律分析。随着研究逐渐深入,余小琴终于查明原因:钢带跑偏后容易刮蹭到侧导板,渣屑掉在钢带表面后,经由后期轧制,成品表面就容易形成凹坑或孔洞。查明原因后,余小琴迅速与生产部门联手,对问题具体分析,逐一攻关……
仿佛精钢淬火,经过这次技术攻关,余小琴渐渐积淀了工匠式的沉稳和敬业,也更加坚定了他走好走稳硅钢研发路的信心。
突破“卡脖子” 闯出一片天 连退线上,超薄高宽幅无取向电工钢经历着一次次退火冷却,锻造出均匀且稳定的结构。余小琴看着卷取成捆的“银丝带”,露出了欣喜的笑容。四年,从技术卡脖子到产能排名全国第三,是余小琴带领整个无取向硅钢组辛勤浇铸出的成果。
2019年,新钢升改工程首个项目——新能源汽车用高牌号电工钢项目投产,标志着新钢开始向高牌号无取向电工钢研发转型。但要想轧出性能稳定的无取向电工钢,必须保证铁水硫含量在极低的区间,但在当时,各企业相关生产技术都以专利形式加以保护,一道道坎横亘在研发团队面前。“要是能把渣扒干净、工艺再优化就好了。”这个想法长期在余小琴脑海萦绕,直到多次跟班沟通,他提出了多扒渣一次、搅拌工艺优化等思路,把硫含量控制在极低范围内,为后期冶炼和轧制创造了良好条件。
冶炼环节控制了,但电工钢轧制又成了研发路上的拦路虎。因含硅量高,电工钢在轧制极薄规格时容易出现断带、孔洞等问题。作为研发组长,余小琴翻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在试生产时,为了掌握生产全流程参数,每次都跟班记录到凌晨二三点,再回去查阅文献资料。
真刀实枪验证那天,组员们早早来到生产现场准备,只见还保留温度的钢坯,在经过轧制、退火、涂层后,宛如一条宽宽的银丝带在机器上飞舞。屏住呼吸的工友欢呼雀跃,一直怔怔盯着性能检测报告的余小琴,松开了紧握的双手,满是汗水。4年的努力,终于有了结果,新钢拥有轧制0.1mm高宽幅超薄无取向电工钢的能力。
在余小琴和团队努力下,新钢先后成功开发高牌号电工钢XG350WG、XG310WG、XG300WG、XG250WG等多个钢种,开发新能源汽车用薄规格高牌号电工钢12个新产品,使得新钢全年高牌号无取向电工钢产量达到12万吨,产品质量达国内先进水平。
去年大年初二,尽管厂里生产无取向电工钢已颇为顺畅,但还在高安老家过年的余小琴,仍在天还没亮时,驱车赶往厂区。那一天,正好是儿子十岁生日,尽管在此之前作为父亲的他已多次保证,会陪儿子好好过一次生日。
“从小琴来新钢上班后,他几乎是有克制的单休,周六那天一定在单位,雷打不动。”和他共事十余年的硅钢研究所主任师裴伟说。
为啥喜欢待在单位?“搞研发有时思绪乱了,就沉下心看专业书,翻一翻写过的生产报告,说不定思绪就打开了。”面对发问,这位不苟言笑的新钢工匠不好意思挠了挠头。
如今,余小琴带领着新钢无取向硅钢组研发触角仍在不断延伸,薄度更薄、强度更高的高牌号无取向电工钢成为团队研发的又一重点方向。
(责任编辑:zgl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