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铁网欢迎您!

炼铁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炼铁文化 >

数字化炼铁的探索者

时间:2014-04-08 17:10来源:南钢炼铁厂 作者:南钢 徐彬 点击:
  • 2006年大学毕业的孟庆炜,来到南钢第一炼铁厂高炉值班室任值班工。操作画面上,风量、压力、压差、炉墙温度等,显示出来的是不断变化着的各种数据,让从小对数字感兴趣的孟庆炜觉得很兴奋。

    记录,分析,演算……  

    孟庆炜利用倒班休息时间多的优势,大量阅读和查阅有关高炉炼铁知识的书籍和资料,来提高自己的数理水平。对不理解或有疑惑的知识点,认真向领导、同事请教、讨论。接班后认真分析上个班炉况,通过一串串数字找出引起炉况波动的各个因素,并制定本班的操作方针,从而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水平。

    从小高炉到大高炉,由于操作思路、操作理念的不适应,第一炼铁厂刚投产的前几年,大高炉的生产非常被动,高炉不能保持长周期稳定顺行,技术经济指标在国内同类型企业中相对落后,其中经历了学马钢、学迁钢、学宝钢的痛苦过程,各种模式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南钢自身大高炉长周期稳定顺行的问题。摸索出适合自己原燃料及装备条件的操作思路及方法至关重要,而数字矩阵更是其中的关键部分。一个科学优选的矩阵,依据的便是平时操作的各种数据。

    3号高炉开始建设起,孟庆炜就一直在现场,从桩基到设备,许许多多数据,他都默记于心,并参与制定了3号炉的装料、开炉方案的数据选定。投产初期炉况不顺,各项技经指标上不来。孟庆炜就是根据所掌握的各种数据参数,加上全面细致的分析炉况,并参与探索操作思路的改变,将以前稳定中心、活跃边缘变成打开中心气流、稳定边缘,做到平稳操作,尽量少调整,由于不需频繁减风,操作难度也大大降低。效果很快显现,炉内气流终于逐步稳定下来。2013年,3号高炉的利用系数、焦比、风温等均保持高水平,炉况平稳,产量及成本指标领先于国内同容积的高炉。由于炉内环境复杂,操作调整具有一定的延时性,在高炉操作时最重要的就是正确地判断炉况走势,然后果断地进行相应调整。这可不是一两天就可以练就的。孟庆炜却在不知不觉中练成了。

    孟庆炜的工作笔记上,记下了每一次炉况的调整,前后参数的变化,寻求其中的规律。通过数理分析寻找工艺上的突破,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也从数据上定量分析解决。比如,日常调剂中对附加焦的管理,何种情况下才加,量为多少;装料制度中的批重在何时应变动,可变动的范围是多少等,他反复总结,一一量化,并严格按数据说话。通过对高炉的装料制度,送风制度的摸索调整,使高炉的炉缸工作活跃,打造出合理的操作炉型,使3号炉保持住了长周期的稳定顺行。在调整的实践过程中,有机会处理特殊炉况,也使得技能更加全面。孟庆炜通过分析高炉的冶炼过程、炉内软熔带的位置和形状,计算出4个占位的布料平台,不适合当时的原燃料冶炼条件,提出拉宽布料平台的合理化建议得到作业区的采纳,炉况的抵抗力和稳定性得到很大的提高,2013年全年无悬料,直接经济效益2400万元。针对气候的分析特别是南方地区冬季和夏季空气含水差别大的问题,孟庆炜又计算出脱湿鼓风的合理化建议,实践后降低了45 kg/t的燃料消耗。

    孟庆炜觉得,从传统的“定性分析”过渡到“定量分析”,坚持数字炼铁理念,从思维模式、操作模式、管理模式还要进行很多变革,操作制度和工艺操作参数还可以做些创新,趁着自己还年轻,他期待着去尝试,也相信会成功。

     

    (责任编辑:zgltw)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