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炼铁网移动版

主页 > 炼铁文化 >

铁中品茶

铁中品茶


单位:山西建邦  作者:刘代文


由于工作缘由连续几年没有参加《炼铁交流》主办的全国工长、炉长培训班,今年和领导沟通后有幸参加了7月份在昆明举办的第十一届培训班。培训快结束时炼铁交流杂志的编辑记者许庆芳给我发信息,说有个小礼物要送我,也不知道是什么礼物,总想着和上次一样是个U盘或者鼠标之类的纪念品,也没有太在意。晚上外出回到酒店去找庆芳,敲开门,庆芳和锋萍在房间,简单的交流几句后,很热情的赠送了一个小小的纸质包装袋,里面装一罐茶叶,并告诉我是情结缘农场自己种植的。平时通过于君成主任、詹节、庆芳、锋萍等几位杂志社好友朋友圈发的照片看见了情结缘农场有种植的红薯、土豆、橙子……,种植茶叶还是第一次知道,不由心头一热。回来一周左右又收到一本新出版的《炼铁交流》十周年特刊之《炼铁文化》,细细品读,看见好多炼铁同仁和领导写的炼铁感想,还有历届会议其间老师讲课照片,也看见了几年前自己听课记笔记的样子,不禁思绪万千。和《炼铁交流》杂志从认识到认知十一个年头了,自己职业生涯的成长是和《炼铁交流》、全国炼铁同仁、各位专家的教导分不开的,感激之情时常涌上心头,每一次培训班结束后都是满满的回忆。

从事高炉工作十六年了,周围朋友喜欢喝茶的也比较多,自己平时也偶尔喝茶,但谈不上喜欢,平时听喜欢茶的朋友谈论起喝茶总是津津乐道或者看见他们品茶时一脸享受的表情还特别好奇,难道真有那么好喝吗?庆芳赠送的茶叶是绿茶,随意泡了一杯,嫩绿的茶叶荡漾在水中,煞是好看,清香扑面,沁人心脾;看着茶叶在通明的杯子里发出的绿光,赏心悦目,喝的时候,虽苦,然,过后却有一股回甘,沉浸在茶香之中,让人有一种澄澈的感觉。好像是老朋友见面一样异常的亲切,没有一点陌生感,感觉自己好像突然成了高等级的品茶专家,享受到了茶文化的清洌、醇厚、芬芳,细细感悟,这不是茶香,是一份厚重的感情在茶水中游荡,是和高炉、《炼铁交流》杂志社朋友的情感交流。

公司2008年新投产一座410m³的高炉,是炼铁厂第一座无料钟炉顶高炉,全公司从事炼铁的同事和领导都很重视,也都非常的努力学习无料钟布料,我买了一本刘云彩先生编著的《高炉布料规律》第三版,细细研读,先生把布料计算程序编入了书中。公司为

了把布料计算程序输入电脑,也是费了几天功夫的,整个程序有一个标点符号输入错误整个程序都不能运行,幸亏自己大学期间学习了一点C语言编程知识,还好应对。拜读期间发现有几个地方出版编辑错误,就联系冶金出版社的刘晓峰先生校正,后来刘先生知道了还专门给我发了一份致谢函。

第一届培训班是2009年11月在广东韶关举办的,我有幸参加了学习。11月的山西已经是供暖季了,山西人早已穿上了厚厚的棉衣过冬,韶关气温是22℃,正是穿一件薄衬衣装酷的时节。去了韶关我还是穿的厚衣服,就那么热了几天也没有舍得买一件薄衣服,期间抽空去爬了一次山,热的满头大汗,浑身针扎一样的揪心,现在每每回想起来还是觉得好笑,第一次出远门的我也是在那会才体会到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是如此多娇。

上课期间,刘云彩先生问学员谁有学习布料编程,全会场就我一个人有电子版的程序,并现场演示,从此先生成了我的老师,老师的另一个得意门生代兵因帮我校正即将发表的一篇文章而结缘,当时代兵正在北科大读炼铁博士,知识丰富,理论功底深厚,共同的志向使我们最终成为了非常要好的朋友,从此工作中互相帮助。这么多年只要有遇见的问题都会在老师和代兵那里得到我想要的答案和孜孜不倦的教诲。去年夏天老师和汤清华老师借西安开会间隙专程来侯马看我的工作和生活情况,甚是感动。其实我并没有给过老师满意的成绩单,但老师对我总是有殷切的期望,老师的朴实无华、对学业的精益求精让人敬畏。2009年在《炼铁交流》中发表的一篇论文部分内容被老师编著的《现代高炉操作》一书中引用,成了我职业生涯中非常自豪的一件事情。

在参加的每次培训班学习期间,我发现只要会议休息时间,大家都是相互聚在一起,要么是请教老师问题,要么是相互交流,相互之间没有一点生疏感,没有竞争,更毫无保留的畅所欲言,不分企业大小,不分高炉大小,只要是问题就会引来同学和老师的很多分析和建议,谈起高炉都是眉飞色舞,这样的学习交流氛围我想只有在中国炼铁这个特殊的行业群体中才会出现。

2018年公司对一座1300m³薄壁高炉进行扩容改造,因为是我牵头改造,老师更是鼎力相助,给我提供了理论支撑并请几位国内炼铁知名专家帮忙审阅图纸寻找改造突破口,记得有一次查阅图纸到凌晨一点多,突然冒出个想法,就发信息给老师,早上五点多老师就回复我了,很不好意思的打扰了老师的休息,自此后再也不敢半夜给老师发信息了。同时也得到了全国几大设计院设计专家的

出谋划策,最终在炉缸不动的基础上成功扩容到1600m³。通过厚壁高炉改薄壁达到扩容目的的案例很多,但是通过薄壁改薄壁扩容的案例还没有听说,高炉改造后,原有风机,日产增加1200t,燃料比下降30kg/t,这就是看似普通却又不同寻常的师生情,我幸运的享受到了这份爱。

《炼铁交流》杂志从2008年创办到去年是整整第十个年头,今年是第十一年,十年磨一剑,杂志质量和可阅读性越来越来强,编辑质量逐年提高。杂志社主任于君成先生的父亲是鞍钢老一代炼铁人,从小的环境熏陶造就了他本人对炼铁事业的挚爱,只有对炼铁事业挚爱的人才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创办情结缘、《炼铁交流》、中国炼铁网这样高水准的炼铁之家,并成了炼铁人心灵的港湾,总想着去情结缘和杂志社转一转,看一看,感触下回家的感觉。《炼铁交流》杂志现在成了日常学习中重要的工具资料,信息全面,读起来总是爱不释手,是伴随着和我一样的炼铁人一起成长的专业书刊。每每阅读时,参考学习。

论文作者对于高炉管理或操作中遇到问题所采取的解决办法,以及追求指标进步的过程,其中的高炉操作思想总能够与自己产生共鸣,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始终能在杂志中寻找到答案,开卷即豁然开朗。高炉炼铁的每一次进步和提升都是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强大的魄力,高炉炼铁的特殊性造就了炼铁人朴实和坚韧的性格,对炼铁事业的孜孜追求是炼铁人共有的宝贵品格。

炼铁又何尝不是和饮茶一样,这其中有甘甜,又有苦涩,只有品过的人才知其中滋味。多少次想放弃又挺了过来,多少次在迷茫中又看见了希望,又有多少次在巨大的煎熬中又看见了曙光……,炼铁人总是在神秘的高炉奥妙中摸索前进,付出就有回报,只要科学的研究和大胆的尝试就会有大的突破,中国炼铁事业近些年的蓬勃发展很好的验证了中国炼铁人具有的无畏勇气和强大智慧。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的会说,只要有矿石、焦炭,自然就会有铁水;还有的会说,那是纯体力劳动,是傻、大、黑、粗的简单劳作。也有的会说,炼铁就是飞溅的铁花、壮观的高炉、流动的金龙,诗情画意而已。

确实,炼铁与高炉、炉前工、炼铁工……等一串坚硬而生涩的概念连接在一起。曾经炼铁一度成为繁重的体力劳动、简单笨重、污染环境,在老一代炼铁工作者眼里,每出一炉铁不亚于就是打一场硬仗,炼铁队伍钢铁行业中始终是善打硬仗的队伍,坚强的意志、毅力、艰苦卓绝的劳作成为是否合格炼铁人的标准,也成为了

一种精神的象征;提起炼铁,颇多感慨,但更多的是自豪,在锤炼和延伸炼铁精神的同时,同时也见证了中国国民经济的腾飞、成为钢铁大国的夙愿。

近几年中国炼铁发展突飞猛进,追求科学炼铁、低碳炼铁、智能炼铁,宝钢把5G技术融入了高炉炼铁和转炉炼钢,在上海本部远程操作湛江的的巨型高炉和远程一键式转炉智能炼钢变成现实;炼铁厂也打造成了花园式工厂,炼铁自动化水平提高了,工作环境改善了,炼铁厂工人工作也有了很强烈的优越感,山西建邦集团就成功的把一座钢铁厂打造成了AAA级现代冶炼风景旅游区,员工也经常开玩笑说在花园里工作。中国炼铁不但致力于自身发展,并且逐步涉及国外市场,国内几大设计院在国外都有非常出色的施工和设计业绩,中国制造和中国标准的炼铁高炉正在往世界各地整体输出,这是中国装备制造业强大的象征,也是炼铁技术发展的成果体现,作为炼铁人为中国炼铁取得的成绩感到骄傲和自豪,虽然我们对高炉有很多未解之谜依然在继续求索。

庆幸我们生活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更庆幸我们能够伴随着中国钢铁大发展的伟大进程一起前进,作为一名炼铁人在职业成长过程中能够拥有《炼铁交流》这样的良师益友陪伴左右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

我爱我的老师,我爱我的家人,我爱我的炼铁事业,我爱我的祖国。


(责任编辑:zgl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