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铁网欢迎您!

炼铁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炼铁文化 >

愿我的怀念化作天边的一朵云彩

时间:2020-04-01 16:51来源:首钢集团副总工程师 作者:张福明 点击:
——纪念我国著名炼铁技术专家、首钢原副总工程师刘云彩先生 刘云彩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炼铁技术专家,生前曾任首钢副总工程师、北京科技大学兼职教授,于2019年10月12日因病突然去
  •  ——纪念我国著名炼铁技术专家、首钢原副总工程师刘云彩先生

    刘云彩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炼铁技术专家,生前曾任首钢副总工程师、北京科技大学兼职教授,于2019年10月12日因病突然去世,享年88岁,刘总逝世至今已近半年时光。清明将至,春风拂柳寄托哀思,我作为刘总的晚辈和学生,回忆起自己与刘总生前交往经历的一些往事,犹如昨日,历历在目,将其中几件难以忘怀的往事梳理成悼文,以表达我对刘总深切的哀思与怀念。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日子里,更愿我的怀念,化作天边的一朵云彩,陪伴着刘总徜徉在学术的天堂。

    刘云彩同志1932年12月出生于辽宁省桓仁县。1952年9月至1956年7月,就读于北京钢铁学院炼铁专业;1956年8月大学毕业后分配到首钢参加工作。近40年间,他先后担任过首钢炼铁厂1号和2号高炉值班工长、首钢钢铁研究所炼铁组技术员、首钢炼铁厂新2号高炉副炉长、首钢自动化研究所工程师、首钢经理办调研员、首钢炼铁厂生产副厂长、首钢经理部副部长、首钢金属化球团厂厂长、首钢炼铁厂厂长、首钢电子公司应用软件研究所副所长、首钢计控室副主任工程师、首钢北钢公司铁烧焦总工程师、首钢总公司副总工程师,1995年11月退休。

    刘云彩同志是首钢副总工程师,由于他在炼铁界学术造诣精深、学识渊博、威望很高,因此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为刘总。刘总作为炼铁生产一线的技术专家,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践,不仅重视生产经验的探索和积累,还重视运用基础理论创新解决生产工艺技术问题。上世纪70~80年代,他运用数学理论,利用微分方程描述炉料分布,结合高炉生产实际经验,推导出“统一布料方程”,根据他提出的理论,进行无钟炉顶布料操作,在我国第一座采用无料钟炉顶的大型高炉上(首钢2号高炉)实践应用获得成功。根据首钢炼铁厂的生产实践经验,结合大型高炉强化冶炼的新技术,提出我国高炉操作的发展方向为精料、大喷吹量、高风温、高富氧和高压操作。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首钢高炉利用系数、焦比、煤比、燃料比等主要生产技术指标曾不断创新,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上世纪60年代,刘总参加并组织了首钢高炉喷煤研究,提出高炉喷煤量极限理论,指导首钢高炉喷煤攻关,使首钢1号高炉煤比达到了279kg/t,创造了当时的世界纪录。

    刘总是首钢的老领导、老前辈、老专家,也是我国著名的炼铁技术专家,他治学严谨、学识渊博,为人正派、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他在国内外炼铁学界都享有崇高的威望,深受全国炼铁工作者的爱戴和尊重。刘总是首钢炼铁工作者的杰出代表,是首钢炼铁的一面旗帜。在他6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他把毕生的精力和心血都奉献给了他挚爱的炼铁事业。

    刘总一生专注于炼铁理论和技术研究,尽管命运多舛,坎坷挫折,但他却生性豁达,对事业、工作和生活依然充满热情,从不计较个人名利和得失,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做好学术研究和炼铁生产技术创新。他长期笔耕不辍,著书立说,著述丰厚,编著了《高炉布料规律》、《现代高炉操作》等著作,并且多次再版,可谓著作等身。对于炼铁生产一线的技术专家来说,这尤为难能可贵。通过刘总出版、发表的大量学术著作和论文中可以看出,刘总的业余时间,基本全部用在了学术研究和阅读写作上。

    30年前,我在大学期间,就曾拜读了刘总的代表性学术著作《高炉布料规律》,通过对原著的学习和研读,令我对作者深厚的学术理论功底、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高超的数学推导计算能力深感钦佩,使我对作者充满了崇敬和尊重。参加工作以后,我被分配到首钢设计院炼铁设计室从事炼铁工程设计工作,开启了我人生中从事冶金工程设计研究的职业生涯。

    记得1991年10月的一天,我和几位从事高炉炉体设计的同事,一同到刘总办公室,向他请教关于高炉冶炼数学模型和专家系统的有关问题,以及高炉设计如何考虑工艺参数的检测和过程控制等。那时,刘总刚离开首钢炼铁厂,在首钢计控室从事高炉数学模型的研究工作。那是我第一次见到仰慕已久的刘总,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他神采奕奕,精神矍铄;他身材魁梧,双目炯炯有神,尽管头发已经有些灰白,但言谈举止温文尔雅,很有学者风范,不像是我印象中的一位曾经工作在生产一线的炼铁厂长,倒像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大学教授,一位典型的专家学者,这在我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我们告别的时候,刘总主动和我们握手,他还仔细询问了我的情况,并叮嘱我在设计院工作,要注意深入生产现场,不能闭门造车,不能光知道在图板上做设计。刘总语重心长的教诲让我始终铭记在心,努力践行。从此以后,刘总成了我一生的良师益友,更是我毕生学习的榜样和楷模。

    1995年1月,刘总担任首钢副总工程师,全面领导首钢炼铁系统的技术工作。早在上世纪60年代,首钢曾率先开始在高炉上喷吹煤粉,经过艰难的技术攻关,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首钢高炉喷煤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刘总是首钢最早研究高炉喷煤技术的专家,他始终关心关注着这项技术的发展创新。

    有一次,刘总找到我,询问我为什么高炉设计时不采用中速磨制粉、直接喷吹和总管+分配器工艺。我向刘总如实进行了汇报,解释了其中的主要原因。刘总听后对我说,首钢高炉喷煤技术一定不能故步自封、墨守成规,一定要开放学习,还要勇于创新,如果总是抱着以前的成绩,不思进取就必然会落后。随后,刘总安排我们到鞍钢、宝钢、武钢、马钢、攀钢等先进企业去考查调研高炉喷煤技术,和钢铁研究总院、北京科技大学、北京钢铁设计研究总院、武汉安环院、沈重、上重、北京电力设备总厂等单位开展了许多技术交流研讨,还邀请鞍钢、武钢、宝钢等企业的专家来首钢进行经验交流。首钢在全国各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对首钢四制粉喷煤车间进行了全面技术升级改造,设计采用了中速磨、高效布袋收集器、烟煤喷吹等多项先进技术的长距离紧凑型煤粉直接喷吹工艺,将2号高炉(1726m3)和3号高炉(2536m3)的喷煤系统全面升级改造为总管+分配器工艺,煤粉直接喷吹距离达到450多米,是当时国内煤粉直接喷吹距离最长的喷煤系统,首钢高炉喷煤技术赶上了时代的发展潮流。这是我记忆中,刘总在退休前对首钢炼铁技术做出的一个重大贡献。

    应当说,20世纪90年代首钢高炉喷煤技术的继承创新和再创新,是在刘总等老一辈炼铁专家的大力支持和倡导下开展的,这些老领导、老专家有的已经离开了人世,但他们追求卓越、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开放学习、否定自我的科学求实的精神,仍将激励和鼓舞着首钢炼铁人不断进步、勇攀高峰。

    进入新世纪以后,首钢开始进行搬迁结构调整,准备在河北唐山曹妃甸建设新的钢铁基地。关于高炉的容积和座数,各方面的争议很大,在决策层也没有达成共识。当时,我担任首钢设计院副总工程师和首钢京唐钢铁厂工程总设计师,除了负责工程总体设计工作以外,还具体主持高炉工程的设计工作。为了设计建设好新首钢的大高炉,我们曾就高炉工程设计和技术装备等问题,邀请全国知名的炼铁专家来京研讨,来自宝钢、鞍钢、太钢、武钢、中冶京城、中冶南方、钢铁研究总院、北京科技大学等多家单位的炼铁专家齐聚北京,为我们出谋划策、建言献策,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会后,刘总找到我,把他多年收集整理的技术资料送给我,供设计人员参考。我记忆最深刻的是他把当时前苏联、日本、德国的几座5000m3以上巨型高炉的炉型参数和生产操作技术指标,逐一详细地收集在一个表格中,并注明每个数据的来源和时间。那些数据基本都是从外文期刊或美国炼铁年会论文集中摘录下来的,数据非常翔实充分,而且,好多数据还有跟踪和对比。有的高炉的生产指标数据,跨度长达20年,几代高炉的炉型参数、操作指标及其变化都通过浩如烟海的外文文献查阅检索,搜集整理出来,如同大海捞针一般,那时信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检索技术,还不像当今这么发达,可见刘总为此付出了多少精力和时间,阅读了多少文献和资料。那份刘总收集整理的资料简直就是世界几座巨型高炉的“炉谱”,是刘总几十年呕心沥血、勤奋耕耘、严谨治学的真实写照。

    还有一张极其特别的“图纸”我印象极深。那是上个世纪70年代,首钢4号高炉始建时的高炉炉体总图,是一张A1的蓝图。图纸的背面,是刘总用各种颜色的笔,收集记录的世界主要高炉的炉型参数,将近有100座高炉。由于图纸年代久远,再加上反复翻阅使用,图纸折叠之处早已经破损不堪,又用白纸糊补。上世纪70~80年代计算机还没有广泛应用,90年代以后计算机才开始进入办公系统,作为文件处理、资料存储、数据计算和办公工具。密密麻麻的数据布满了整张图纸,全部都是手工绘制、手工制表、手工标注,透过这张写满数据的陈旧图纸,折射出刘总勤奋治学、求真务实的严谨学风和刻苦钻研的治学精神。刘总大半生收集整理出来的这些宝贵数据和资料,在我国首座5500m3高炉设计过程中,提供了非常宝贵有益的参考借鉴和技术支撑。

    刘总当时还再三提醒我说,建设5000m3级高炉,需要许多配套的条件和支撑技术,不是将高炉容积扩大就可以了,要注重原燃料条件,特别是焦炭质量决不能忽视,不然就会前功尽弃,他说前苏联切利巴维茨5580m3高炉就是一个前车之鉴,要吸取这个教训。

    几年前,当我离开首钢国际工程技术公司(原首钢设计院),调任首钢集团副总工程师的时候,刘总专程来到我办公室,鼓励我要继续加强学习,扩展学术视野,深入基层一线,发挥设计研发的专业专长,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取得新的学术成绩。刘总语重心长,谆谆教诲,他提示我说:“现在许多钢铁厂都在搞搬迁,好多高炉都废弃了,那都是国家的财富,太可惜了,能不能认真研究一下,利用这些高炉做一些技术改造和新技术工艺开发,高炉炼铁设计是你的专业特长,这方面你有专业技术优势,需要研究一下。”他得知我当选北京学者,在首钢国际工程公司设有北京学者工作室和学术团队的时候,鼓励我要利用好这些条件,做好炼铁智能化、绿色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当时刘总与我隔桌而坐,倾心交流,他高屋建瓴,面命耳提,音容笑貌,犹如昨日,令我铭记于心,终身难忘!

    刘总一生光明磊落,心境豁达,淡泊名利,襟怀坦荡。因为刘总学识渊博、为人坦诚、乐于助人,在全国炼铁界声望极高,深受各大钢铁企业领导和专家们的尊重,在全国炼铁界享有很高的影响力和发言权。2002年以后,我相继担任首钢设计院副总工程师、副院长,负责炼铁项目技术和市场开发工作,记得有一次国内某企业高炉工程投标前,我曾找到刘总请求他帮忙,替我们向这家企业的主管领导打个招呼,帮我们做一下宣传,没想到遭到了刘总的拒绝。他很严肃地告诉我,“你们有什么技术难题,需要我帮助解决,我决不推辞,但是要让我去打招呼、搞推销,这事我不干,也干不成”。尽管刘总没有出面打招呼和帮忙,但最后我们还是中标这个工程。通过这件事,让我对刘总更加钦佩,一个知识分子的执着和坚守,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就像一朵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亭亭玉立,迎风绽放!

    刘总身体一向健朗,虽是年逾八旬,但精神矍铄,思路清晰,每遇重要学术活动和会议,刘总基本都参加,并登台授课,孜孜不倦。就在去年4月,我们还一起在珠海参加了中国金属学会炼铁设备设计年会,刘总谈笑风生,步履矫健。

    没想到半年不到,刘总突然离世,驾鹤西行,令人无比叹息,悲恸不已。刘总遗体告别那天,前来吊唁的亲朋好友远远超出了预定的规模。在京学术界的老前辈、专家、学者和来京参加第十二届中国钢铁年会的部分代表;首钢离任和现任的各级领导、专家和技术人员以及刘总的生前友好,都从四面八方赶来,为刘总送别。刘总的老朋友、我国炼铁届泰斗、中国工程院院士、原武钢总工程师张寿荣同志,特意发来致函,向刘总表示悼念;中国金属学会特致唁函,表达对刘总的哀悼。

    斯人已逝,风骨长存。尽管刘云彩同志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热爱事业、严谨治学、正直豁达、提携后人的精神将永远伴随着我们,鼓舞和激励着我们在炼铁技术新的发展时期不断前行,我们将继承刘总的遗志,不断创新发展中国炼铁技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刘云彩先生千古!


    (责任编辑:zgltw)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