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老夫子对其人生每个阶段的评价仿佛洞见了世人成长的轨迹,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把它奉为标尺衡量自己。问一问,我们昨天、今天是否为了明天的“而立”“不惑”而努力?想一想,作为人生不同阶段应达到的理想生活状态是什么?
三十岁以后,我开始比以前更焦虑了,父母一天比一天年迈,再也不是那个扛着几百斤粮食在庄稼地里挥洒自如的壮汉了;孩子一天一天长大,开始和我们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会不自觉地陷入那个怪圈——“怎么样才能让他们的人生少走弯路”。
于是,怎样给父母一个安乐的晚年,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时不时萦绕在我心头,成为沉重而又甜蜜的负担。三十岁以后,我比以前更渴望时间的脚步能慢一点,甚至觉得抽不出时间,一个人安静的坐下来,好好思考一下过去和未来。更多的时候,人生的焦虑和生活的重担就迎面扑来,我深刻意识到自己的理想同单位的前途、自己的人生同单位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更应该沉下心来,深耕一个方向,积累沉淀“四十不惑”的力量。
很多人热议,当今时代下,努力不等于成功。其实努力本来就不等于成功,但是努力的过程正如“当下有为,未来可期”一样,充满着挑战和期待。
想着,我已过了“三十而立”的年龄,突然领悟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句话更深层的含义。
(责任编辑:zgl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