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近年关,大街小巷人流如潮,辛勤劳动一年的人们,纷纷走出家门,享受节日的闲暇,男女老少个个脸上洋溢着欢快的笑容。大街上一处处迎接新春的景象随处可见,只见彩旗飘扬,各色商家标语、条幅迎风招展;商场门口挂着一只只大红灯笼,看一眼就让人心里暖和;在大小的集市里,卖年货的处处可见,叫卖声响彻四方。而在来来回回上下班的途上,我则更多倾向性地关注起春联来,不仅因为它是亘古以来的年俗,更多是因为我与春联有着些许的不解之缘。
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对联”,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在家乡人们却不这样称呼,而是叫它“对子”,具体的缘由已不得而知,只知道祖祖辈辈就是这样传承的。
在故乡过年,每到三十的中午,就是贴对联的时刻,早饭过后,一家人就开始忙碌起来,把前一年旧的对联、门画撕掉,然后在墙上或门框上涂上浆糊,上下联确定后就开始张贴,贴春联也有讲究,浆糊要均匀,四周多,中间少,确保贴好、贴平整,贴完后再用干的毛巾或刷子从上到下理一遍,确保春联结实美观,贴春联的次序也有讲究,要按照先外后内,先主后次的顺序,依次贴大门、二门、厨房门等。之后再贴上门画、福字,挂上灯笼,这一过程一般耗时较长,布置完成后再放上一封鞭炮,红红的灯笼映衬着红红的春联,春节喜洋洋的气氛便拉开了,年就是从这一刻开始。
我与春联的结缘是源自爷爷,小时候,由于爷爷是村里少有的“文化人”、“书法家”,由于经济条件差的缘由,对联都是手写的,那时候进入腊月天,不管家里经济条件多差,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去街上买一些红纸,然后带回家让村里几个写毛笔字好的写上几幅春联,而爷爷就是其中的一位,只要邻居们上门来,爷爷总是笑嘻嘻地欢迎,然后将纸张按照长宽裁好,在准备好笔墨纸砚后,便拿出那本不知翻过多少遍的《对联大全》来,然后洋洋洒洒地写起来,不一会儿,地上便摆满了红红的春联。因为年幼好奇,我总喜欢给爷爷打下手,一会儿给添加些墨汁,一会儿给抬抬写好的春联,一会儿又去将晾干的春联收起来,一会儿又将绑好的对联送到邻居的手上,前来寻求写对联的邻居总夸爷爷有个好帮手。在爷爷的耳濡目染下我对春联也有了深刻的了解,也是在那个过程中我与春联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每年都期盼着腊月的早点到来。
后来,随着家乡经济的变化,故乡的春联,随着时代的变迁内容不断更替,融入了许多现代元素,机打的春联逐步取代了手写春联,所用材料越来越高档、制作也越来越精美,虽然在购买时也挑挑选选,但因为是批量生产,字体上也差不多,难免让人看后总有一种千篇一律的感觉,缺少了那种独具一格、各领风骚的艺术色彩,也缺乏了创新的气息。
我知道,事物都会在时间的推移过程中不断发展变化,春联也不例外,在生活越来越快节奏的今天,春联虽然在用材、制作上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也侧面反映出家乡经济的快速发展,春联带给人们新春的氛围和气息依然存在,依然是过年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醇厚且让人难忘。
(责任编辑:zgl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