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铁网欢迎您!

炼铁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炼铁文化 >

滚滚高炉炼青春

时间:2013-04-19 19:08来源:中国冶金出版社 作者:佚名 点击:
  •  

         老照片中,炼铁工人手拿钢钎站在火热的高炉前挥汗如雨,近1500℃的铁水四溅映红他们的身影。如今,南钢炼铁新厂3号高炉值班工长孟庆炜和他的工友们,已经无需日夜轮班守护在2000立方米的高炉旁。大部分时间,他们只需坐在大楼的中控室通过计算机进行远程控制。
      96上午730分,孟庆炜照常走进炼铁新厂高炉车间中控室。这一天,这里成了省钢铁行业高炉炼铁工职业技能竞赛的比赛现场。
      分析前一班的炉内情况,制订本班操作方针;每到整点,评价本班炉况,预测下一个小时的情况;12点整,总结前4个小时的方案是否合适,进行修正;下午4点,总结本班一天工作情况。按照比赛要求,孟庆炜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结果毫无争议,他从全省26名炼铁精英中脱颖而出。从选拔赛到决赛,孟庆炜稳居第一,最终获得了“钢铁行业技术能手”的称号。
      点滴积累奠定成功基础
      不高的个子,黝黑的皮肤,憨厚老实,这是孟庆炜给人的第一印象。很难想象,在同龄人事业刚刚起步的时候,这个“80”后已经成为全省同行业的冠军。
      2006年,这个刚从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愣头小伙只身一人来到了南钢。面对计算机上显示的众多数据,孟庆炜越看越糊涂。为了尽快适应现场工作,孟庆炜唯一能做的就是抓紧时间努力学习,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尽快应用到高炉炼铁的实际操作中。
      利用倒班休息多的优势,孟庆炜查阅了大量有关高炉炼铁知识的书籍资料。遇到不理解的知识点,他认真向领导和同事请教,并乐于与工友分享自己掌握的知识要点,共同进步。当了20多年工长的陶天一说起孟庆炜,一个劲地夸赞,“有一次到他家玩,发现他在家学习,并不停地在他的笔记本上记着。”
      在孟庆炜的工作笔记上,密密麻麻地记载着各类炉况的调整前后参数的变化。一遇到有疑惑的数据和参数,他立刻向老师傅们请教,记下自己的心得。当生产过程中遇到特殊情况,孟庆炜就关注师傅的每一个操作细节,为什么这样做,不这样做有什么后果,再结合标准化作业操作规程和相关技术手册求证。
      “这样的工作笔记,已经记了六本了。”这厚厚的笔记本是孟庆炜的宝贵经验和财富。在坚持不懈的点滴积累中,孟庆炜迅速成长着。
      千锤百炼方得“火眼金睛”
      虽然炼铁过程已实现计算机控制,但铁水品质的好坏还是取决于炼铁工的技艺水准,特别是炉内铁水温度变化趋势与硅硫含量需要炼铁工凭经验拿捏和控制。
      “炉况千变万化,炼铁工需要对炉况有预见性。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就要去炉旁,用测温枪舀一勺铁水,倒入样模中,通过观察铁水凝固过程和形状,来估计铁水中硅硫含量,一旦硅硫含量不在适当范围,这炉铁水就废了。”面对对炼铁过程不甚了解的记者,孟庆炜不厌其烦地解释着。
      “一炉铁水要看45次,一个班一天要出4炉铁水,所以一天要看十几次铁水。”一天十几次,一年几千次,就这样锻炼出了孟庆炜的“火眼金睛”。
      除了一双“火眼金睛”,炼铁工还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20077月,一次突如其来的跳闸中断了高炉的鼓风系统,风量一时供不上,而炼铁原料源源不断输送进来,使得炉内铁水水位迅速升高,灌入了进风口,一旦铁水与炉顶煤气混合,高炉将发生爆炸。危急时刻,孟庆炜当机立断,迅速打开炉顶放散煤气,紧急休风作业并将渣铁排完,避免了事故的发生。
      享受创新创造带来的快乐
      孟庆炜是炼铁好手众所周知,采访中记者却得知,原来他在创新创造方面也别有一番建树。用孟庆炜自己的话说,他享受着工作中创新与创造带来的快乐。
      南钢3号高炉投产初期由于操作问题,各项技经指标不理想。孟庆炜根据各项参数全面分析炉况,参与探索操作思路的改变,将以前稳定中心、活跃边缘的思路变成打开中心气流、稳定边缘,平稳操作,减少调整,降低了操作难度。
     老照片中,炼铁工人手拿钢钎站在火热的高炉前挥汗如雨,近1500℃的铁水四溅映红他们的身影。如今,南钢炼铁新厂3号高炉值班工长孟庆炜和他的工友们,已经无需日夜轮班守护在2000立方米的高炉旁。大部分时间,他们只需坐在大楼的中控室通过计算机进行远程控制。
      96上午730分,孟庆炜照常走进炼铁新厂高炉车间中控室。这一天,这里成了省钢铁行业高炉炼铁工职业技能竞赛的比赛现场。
      分析前一班的炉内情况,制订本班操作方针;每到整点,评价本班炉况,预测下一个小时的情况;12点整,总结前4个小时的方案是否合适,进行修正;下午4点,总结本班一天工作情况。按照比赛要求,孟庆炜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结果毫无争议,他从全省26名炼铁精英中脱颖而出。从选拔赛到决赛,孟庆炜稳居第一,最终获得了“钢铁行业技术能手”的称号。
      点滴积累奠定成功基础
      不高的个子,黝黑的皮肤,憨厚老实,这是孟庆炜给人的第一印象。很难想象,在同龄人事业刚刚起步的时候,这个“80”后已经成为全省同行业的冠军。
      2006年,这个刚从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愣头小伙只身一人来到了南钢。面对计算机上显示的众多数据,孟庆炜越看越糊涂。为了尽快适应现场工作,孟庆炜唯一能做的就是抓紧时间努力学习,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尽快应用到高炉炼铁的实际操作中。
      利用倒班休息多的优势,孟庆炜查阅了大量有关高炉炼铁知识的书籍资料。遇到不理解的知识点,他认真向领导和同事请教,并乐于与工友分享自己掌握的知识要点,共同进步。当了20多年工长的陶天一说起孟庆炜,一个劲地夸赞,“有一次到他家玩,发现他在家学习,并不停地在他的笔记本上记着。”
      在孟庆炜的工作笔记上,密密麻麻地记载着各类炉况的调整前后参数的变化。一遇到有疑惑的数据和参数,他立刻向老师傅们请教,记下自己的心得。当生产过程中遇到特殊情况,孟庆炜就关注师傅的每一个操作细节,为什么这样做,不这样做有什么后果,再结合标准化作业操作规程和相关技术手册求证。
      “这样的工作笔记,已经记了六本了。”这厚厚的笔记本是孟庆炜的宝贵经验和财富。在坚持不懈的点滴积累中,孟庆炜迅速成长着。
      千锤百炼方得“火眼金睛”
      虽然炼铁过程已实现计算机控制,但铁水品质的好坏还是取决于炼铁工的技艺水准,特别是炉内铁水温度变化趋势与硅硫含量需要炼铁工凭经验拿捏和控制。
      “炉况千变万化,炼铁工需要对炉况有预见性。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就要去炉旁,用测温枪舀一勺铁水,倒入样模中,通过观察铁水凝固过程和形状,来估计铁水中硅硫含量,一旦硅硫含量不在适当范围,这炉铁水就废了。”面对对炼铁过程不甚了解的记者,孟庆炜不厌其烦地解释着。
      “一炉铁水要看45次,一个班一天要出4炉铁水,所以一天要看十几次铁水。”一天十几次,一年几千次,就这样锻炼出了孟庆炜的“火眼金睛”。
      除了一双“火眼金睛”,炼铁工还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20077月,一次突如其来的跳闸中断了高炉的鼓风系统,风量一时供不上,而炼铁原料源源不断输送进来,使得炉内铁水水位迅速升高,灌入了进风口,一旦铁水与炉顶煤气混合,高炉将发生爆炸。危急时刻,孟庆炜当机立断,迅速打开炉顶放散煤气,紧急休风作业并将渣铁排完,避免了事故的发生。
      享受创新创造带来的快乐
      孟庆炜是炼铁好手众所周知,采访中记者却得知,原来他在创新创造方面也别有一番建树。用孟庆炜自己的话说,他享受着工作中创新与创造带来的快乐。
      南钢3号高炉投产初期由于操作问题,各项技经指标不理想。孟庆炜根据各项参数全面分析炉况,参与探索操作思路的改变,将以前稳定中心、活跃边缘的思路变成打开中心气流、稳定边缘,平稳操作,减少调整,降低了操作难度。
      效果很快显现,炉内气流逐步稳定下来,自去年4月份开始,3号高炉的利用系数、焦比、风温等均保持了高水平,炉况平稳,产量及成本指标领先于另两座高炉。
      孟庆炜注意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认真思考,全面分析,反复总结。比如日常调剂中,何种情况下才加附加焦?加多少量?可变动的范围是多少?孟庆炜甚至总结出了一套“科学理论”,使高炉操作有章可循,有理可据。
      3号高炉在技术创新方面始终走在前列,最早采用大批矿、高压顶、拓宽布料平台、减少中心焦、高富氧率等技术。孟庆炜和大家一起,通过对高炉的装料制度、送风制度进行摸索调整,打造了合理的操作炉型,使高炉的炉缸工作活跃,保持了长周期的稳定运行。
      “孟庆炜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不是偶然。他工作踏实、勤于钻研、甘于吃苦、任劳任怨……”在同事陶天一的眼中,似乎用再多的褒义词来夸奖孟庆炜都不够。而在见证孟庆炜从学生向技术能手蜕变的3号炉炉长肖国才看来,“刻苦”、“踏实”是他最宝贵的品质。
      对年轻的孟庆炜来说,荣誉已经成为过去,他没有丝毫时间懈怠与放松,因为不久之后的全国炼铁工职业技能大赛正等着他呢。用孟庆炜自己的话说,他还有许多东西要学,后面的路还长。

    (责任编辑:zgltw)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