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炼铁网移动版

主页 > 钢铁聚焦 >

两会钢铁声音,揭秘行业未来变革大计!

2025年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李强总理代表国务院在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多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踊跃建言。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首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赵民革建议,进一步完善原创技术策源地的配套体制机制,构建适应基础研究的创新生态,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一是政府牵头构建多元化的资金支持体系。

二是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方式,强化基础研究。

三是深化行业协作,加速成果转化。

四是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育与激励机制。

五是支持解决关键战略性钢铁新材料的技术研发项目。

当前,全球低碳转型加速推进,国际绿色贸易壁垒持续升级。2026年1月1日起,欧盟将正式对进口的钢铁、铝、水泥等商品征收“碳关税”。“届时,我国对欧出口的钢铁产品将面临每吨碳排放50欧元~70欧元的碳成本压力,对我国钢铁出口形成强烈冲击。”全国人大代表,中天钢铁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总裁董才平表示。

董才平建议以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和标准对接为核心,加快构建覆盖“原料—生产—认证—市场”的全链条低碳竞争力体系,助力钢企产品出口,推动我国从“钢铁大国”向“绿色钢铁强国”跃升。

一是建议加快构建全产业链碳数据管理体系,提升国际话语权。

二是建议政府牵头联合各方单位,推动关键技术联合攻关。

三是优化政策协同与市场机制,增强企业转型动力。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昆仑互联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怀平表示,钢铁行业与储能技术的深度融合仍面临三方面挑战:一是市场分割机制阻碍规模效应,二是储能技术多场景适应性不足,三是单一收益模式制约应用潜力。

基于此,刘怀平提出推动钢铁行业与新型储能技术协同发展的3点建议。

一是健全市场协同机制,促进储能规模化发展。

二是推动技术场景适配,构筑多元化技术格局。

三是创新价值实现机制,拓展综合收益维度。

综上所述,钢铁行业的代表们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积极发声,为行业的未来发展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这些建议涵盖了技术创新、低碳转型和储能融合等多个方面,旨在推动钢铁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我国从“钢铁大国”向“绿色钢铁强国”跃升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zgl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