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炼铁网移动版

主页 > 炼铁文化 >

北上,追寻“奋进者”足迹

北上,追寻“奋进者”足迹

 神木,位于陕北以北、河套以南,历史悠久、文化淳古、底蕴厚重,是陕煤集团“奋进者”文化的发祥地。

一入榆林,天气骤然凉爽,将人裹入塞上“小江南”绿意盎然处。本以为塞上风景与陕南、关中迥异,但随着大巴车行驶深处,透过窗时而看见河水蜿蜒、绿洲青青,时而看见牛羊在河边滩头悠闲地啃吃着青草,白鹭在水草丛中惬意觅食,一派浓浓的江南牧牛饮水龁草风格立刻扑面而来。

更浓情感动的,还有咱陕煤人迎过来的一张张笑脸,以及志愿者们热忱贴心的服务。

“奋进中的陕煤”采风创作活动就此拉开序幕。

 采煤不见煤,绘就“红柳林样本”

初见张宏,是在神木饭店。

这位大型国有股份制企业的党委书记、董事长,待人热情而豪迈,严谨认真又胸怀坦荡,颇有老戏骨王新军般“军人气概”的既视感。在介绍红柳林矿业公司上半年生产经营状况时,他的言辞中掩不住内心的自豪感,我们瞬间也被这份成绩感染。

走近红柳林,映入眼帘的是“太阳石”雕塑,在太阳底下熠熠生辉。听前来接站的王康解说,这座“太阳石”雕塑主体形态是以圆形为基础,由外围球体不断在运动中演变,寓意着团结奋进、融合创新,昭示着煤炭工业与时俱进的追求卓越,也象征着红柳林矿业公司以能源为依托,以能源革命为抓手,以“奋进者”为本,一颗红心跟党走,一心一意谋发展。联想起红柳林四名90后职工代表慷慨激昂的诗朗诵——《太阳石之恋》,深深体会到红柳林人对“乌金”的敬仰与礼赞,对“劳动光荣、矿工伟大”的热爱与升华,以及全体红柳林人矢志一流的信心和决心。 

一脚踏入红柳林矿业公司,“红柳”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在这里,采煤不见煤。沿着红柳林矿业公司原煤仓向东至洗煤厂南侧一路走来,一幅绿意盎然、花团锦簇的自然风景映入眼帘。红柳林矿业公司先后建成了党建文化园、廉洁文化园、家庭家教家风文化园,并新建厂区“绿化提质”、“绿肺林荫”项目等绿化工程,以绿化带补植、立体栽植等多种造景方式为途径,先后投入4000余万元,将红色信仰与葱笼绿意自然融合,在矿区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在座谈交流会上,更是被红柳林矿业公司的人才强企管理理念深受感染。红柳林矿业公司坚持“一线赛马”机制,采取“百十一”英才开发培养+岗位公开竞聘+MBA学历提升等多轮驱动模式,全方位、多层次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同时,与华为公司、安徽理工大学、蒙草集团、中国煤炭科工集团、西安科技大学等国内知名企业院校院士、专家团队建立合作关系,进行“产、学、研、用”深度合作,形成开放式的科研长效机制,目前的13个科研项目已投入4.68亿元。未来,“智能协同矿井建设”课题被攻克后,将用无人化、自动化逐步代替人工操作,最终达到“智能协同、智慧管理”、“人少则安、减员增效”的成效。而支撑企业智能化进程发展,离不开人才队伍建设。红柳林矿业公司“百十一”青年英才开发培训,让青年人才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这里的支部书记、部门负责人都很年轻,也都有思想、信心和干劲,皮带运输队党支部、“66先锋”党支部等一批标准化党支部创建有声有色。

沿着参观路线在地面观摩时,太阳石影仪室、区队学习室、“奋进”煤雕、3D立体纪录片、绿色立体生态示范园等让人记忆深刻。红柳林矿业公司以大师工作室为载体,打造创客工厂、创客大课堂,提倡学员创新,鼓励全员做“创客”,双创氛围浓厚,目前申报专利191项,每年创新利润高达上亿元。智能创新、智能化建设、数字赋能等智慧运销管理系统、AI系统的应用,让无人过磅、无人计量、指尖销售、智慧矿山成为现实。

下矿井前,我们接受了安全培训,填写了安全须知表。乘着通勤车,来到井下。井下早已不是传统人工采掘、挥汗如雨、满脸煤灰、只有牙是白色的等传统落后印象,而是干净、有序的智能开采。井下休息室还备有咖啡、茶水、零食及时令水果,这放在几十年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井下5G联网,采用华为标准,将AI与煤矿技术相融合,以数字孪生助力一流的智能化建设,对数据进行整理,子系统再进行提取,进入华为数据库,避免形成数据孤岛。

这座花园式矿山公司,从规划建设、产业布局、发展定位、最终目标,都继承了“奋进者”文化内涵,拓宽了“红柳”文化外延,为煤炭行业众多矿山企业打造绿色生态矿区贡献了“红柳林样本”,是中国创新发展、绿色发展模式的一个精彩缩影。

岂曰无柳林,只缘身在林深处

身处在红柳林矿业公司,处处能感受到家国情怀。

在这里,没有那种口号、空话,看到的是以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用情用力展现中国故事。为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公司联合相关院士对开采后的矿山进行修复,并有计划有节点的打造这神木AAAAA级景区,进而助推绿色发展释放生态红利,这也是对“后煤炭时代”的一种提前谋篇布局。

红柳林公司处处彰显着担当。在与田宏伟、钟凯、双志强等文友、同事的闲谈中,有这么一个情节记忆尤深:咱们红柳林矿上的职工很大气,他们逢节假日到西安,大学同学聚会时,无论花费多少,都是他们买单。因为他们靠自己的努力,挣得比其他同学多。从交流中,我能感觉到这种大气既是一种担当,也是一种底气,更是一种自豪。在这里,矿工不再是一种卑微的职业称呼,而是一种“劳动光荣、矿工伟大”的自豪身份象征。

之所从来,方明所去。无论是张宏、常波峰,还是井下操作工,他们的神情、言谈、举止,无一不体现对把红柳林矿业公司建成“行业第一、世界一流”的坚定信念。在采风中过程中,让我影响最深的是张宏在介绍创新成果时表示,要将红柳林矿业公司与院士专家联合研发的“井下空气质量革命”项目成果,率先无偿提供给集团内部矿山企业,并且推广到全煤炭行业,杜绝职业病的发生。

这种情怀,既彰显了红柳林矿业公司的干部职工“把工作当事业干,把事业当梦想干,把梦想等追求干”的担当精神,又是对现代化矿业公司的管理治理新理念、企业引领新高度、未来追求新境界的诠释,更是一种对事业、对行业、对国家的浓烈情怀。

“红柳林”,不仅仅是一种企业文化,更是一种政治站位。“红”指红色的信仰,“柳”指绿色的希望,“林”指众人合力,团结一致创未来。进而言之,“红”象征着红心向党,传承红色基因;“柳”象征着“两山论”,坚持生态文明建设,践行绿色健康发展;“林”象征着共建共创、共享共赢。因此,“红柳”文化的本质是坚定红色信仰,秉承绿色希望,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智领未来。

红柳林没有柳林,这只是现在的一种“假象”。明年乃至未来,红柳林矿业公司在立体生态修复示范项目中预留的500亩土地上,打造成近自然的植物系统,这里将会出现成片的红柳林。那时的周末,携妻儿子女,或邀友人二三,漫步在特色花海、雨水花园中的木栈道上,闻着鸟语果香,穿过亲子林果采摘园,尝着新鲜出炉的红柳羊肉串,那将是一副多么惬意的画面!

榆林化学,在这里煤是白的 

踏上边塞,沿着沧榆高速、204省道,一路向西南方来到清水工业园的榆林化学公司。

在陕煤集团榆林化学公司副总经理王为锋一行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气化净化装置区、乙二醇装置区、分析化验中心、中央控制室及5G应用联合创新实验室。王为锋向我们认真介绍了榆林化学公司工艺流程、信息化建设、年产180万吨乙二醇工程的建设情况。从言谈中不难发现,这位多年从事化工技术行业的领导虽然面容清癯,但思路极其清晰,骨子里散发着一股“硬气”。

“在这里,煤是白的。”这可不是傻子洗煤的笑话,也不是“指鹿为马”,这是王为锋介绍“煤炭分质利用制化工新材料示范项目”时的通俗解释。确实,运到这里的煤炭不是用来燃烧取暖发电的,而是通过煤热解、煤气化及临氢热解等系列深加工技术,最终生产高附加值材料、电池电解液、可降解塑料及特种油品等四大类终端产品。这种从煤炭中提取的有机物多为“白色”,因此说“煤是白的”。

让我们震惊的是,站在中央控制室二楼俯瞰一楼,犹如身临国家航天飞行发射中心。无论是室内布局,还是类区块链分布式架构,都让人很震惊。整个中央控制室运用魅视科技提供的分布式综合管控系统,具有多地互联互通、信息快速流转、海量资源树形管理、平台高效对接、系统可靠运行等特点。

一面327平方米的巨型LED大屏,让综览图超高分展示,工作人员只需坐镇控制室,就可跨区坐席联动指挥,运用智能化远程指挥网关,实现分布式网络架构、大屏拼接控制、坐席操作、系统管控、信号切换处理、统一指挥调度等功能。

榆林化学公司是一家新公司,即便在建设中,也是一家具有探索煤炭化工行业发展意义的公司。煤炭分质利用制化工新材料示范项目是全球在建的最大千亿级煤化工项目,也是目前煤炭加工能力最大、产业融合最高、技术集成最复杂的煤炭转化示范项目。该项目于2021年完成投资103亿,打破了榆林地区单体工程年度最大投资记录。在项目建设大会战期间,现场有2万人同时施工,更是刷新了锅炉从基坑开挖到点火12个月的施工新记录。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榆林化学公司以打造“139”智能工厂,为生产经营植入“智慧大脑”,搭建了国内最大的数字化交付管理平台,建立了国内首个化工行业5G应用联合创新实验室,形成了一系列自主知识产权结果,获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3项、省级重点研发项目2项、参与国家标准编制4项、软件著作权4项、专利授权43项……这一项项建设奇迹,无一不体现着陕煤集团“奋进者”文化的精神传承。

神木的冬天,气温都会在-10℃以下,最低气温甚至会在-20℃以下。但为了早日建成投产,榆林化学人背井离乡、抛家舍业,挑灯夜战抢进度,争分夺秒赶工期,寒冬岁月即便穿上棉衣,脸上也犹如刀割,那冷彻骨髓的寒风,让人不禁感慨榆林化学人如何站在90多米高的钢构架上,坚持冬天浇筑。为了保证浇筑质量,他们还用电热毯、棉被来提高浇筑物的温度。

古有杨家将驻军戍守麟州古城,今有陕煤人率众新建化工项目。在这里,让我瞬间想起唐朝李白《把酒问月》中的两句诗:“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立刻感觉到一种“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历史厚重感。

虽然在榆林化学公司采风的时间相对短暂,但就这来去半天时间,我感受到陕煤集团文化精神已深深渗透到这个企业内心。也正是有了陕煤集团的高瞻远瞩,榆林化学投资规模之大、建设速度之快、管理标准之高、发展成效之优才会彰显出来,建成后的陕煤集团榆林化学公司,也必将成为煤化工产业链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的一次新的探索和示范。

小保当不“小”,智能程度高

神木,孕育了华夏第一城,也曾是杨家将戍守之处,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

沿着204省道,再往神木西北方走,我们来到了陕西小保当矿业公司。

走近小保当,就遇到一群年轻人,立刻有一种来到高校的感觉。在座谈会上,小保当矿业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李进朝,纪委书记李鹏及各部门负责人介绍了公司的基本情况及发展思路。这里的年轻干部英俊而富有朝气,待人谦虚诚恳。一问才知道,他们中年龄大的才87后,年龄小的95后。整个公司1800多人中,平均年龄28岁,“年轻”是我对小保当的第一印象。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曾说过:“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在小保当,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90%,其中研究生都有83人。随后在智慧调度指挥中心、人力资源发展展厅、精细化展厅、智能培训中心等展厅参观时,才发现这里更是年轻人的“天下”。他们脸上的自信、眼中的坚毅、言谈的从容、拼闯的劲头,散发着新时代煤矿铿锵的旋律。来到这里,你总能感觉有一种力量喷薄而出……

令人惊叹的是,小保当矿业公司智能化、智慧化程度极高。公司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兴技术,结合数字化转型要求和企业自身实际,确定了“3+2+56”(三大平台、两大中心、56个子系统)的数字化转型智能生产体系和“1+1+7+34+4”(1个数据底座、1个智慧园区平台、7大子系统、34个功能点、4个智慧应用)的智慧园区体系。不断深化先进信息技术在井下“采、掘、机、运、通”及地面生产生活各场景、各环节以及企业管理各方面的创新应用,建成5个能自动采集、自动分析、纠偏的智能综采工作面,生产班单班作业人数由15降至8人。全国首套中厚煤层高度智能化(450米)超长工作面完成地面联合试运转,产能提升3倍以上,开创了中厚煤层高效开采新模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建成智能物流系统,实现物资仓储、配送全流程自动化作业;两矿主要巷道实现5G信号全覆盖;井下重要场所可巡检机器人全覆盖。“5G+智慧矿区示范项目”于2021年9月顺利通过了陕西省工信厅验收,“护盾式煤矿巷道智能掘进机器人系统”、“矿井行车安全防护技术应用研究”项目被中国煤炭工业协会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小保当矿业公司取得这些令人瞩目的业绩,也为我国煤炭行业树立了一个标杆。

正如参观时与榆北煤业、北元化工、物资集团、澄合百良等公司的同行师友谈笑道:“来到小保当矿业公司,有一种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

企业高质量发展,不忘造福员工。公司建成投运文体中心、员工书吧、音乐烤吧等设施;启用游泳馆、健身房、瑜伽室、练歌房等文体场所;食堂就餐、员工理发、无人超市购物、医务室就医都可实行刷脸支付;员工住宿“一人一室”,宿舍配置电视机、洗衣机、空调等家电设备,推行五星级公寓管理模式;开通榆林、神木两地通勤车,引进特色小吃档口13家,还规划建设“矿区儿童乐园”、干洗店、自助洗车房等,努力让员工享受城市般的生活。

“来到这座花园式企业报道的员工,基本上可以什么都不用带,在这里公司已为你已准备好了衣(工服)、食(餐堂)、住(公寓)、行(通勤车),只需带一张脸刷卡即可。”这不是笑话,在小保当矿业公司靠人脸识别,已融入工作、生活日常。

小保当矿业公司党委工作部谢晓玉告诉我,他老家在山西吕梁,从山西大同大学毕业后就签约到这里,虽然背井离乡,但对公司价值理念、发展愿景极其认同。他相信,只要跟上公司发展的步伐,他也会学的更多知识,人生也会更加绚烂多彩。他的这份自信和规划,我也很认同!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里有可与玛雅古城、埃及法老王金字塔相媲美的石峁遗址,有北宋杨家将驻军的古城址,有可歌可泣的红色革命文化,也是我国最早发现恐龙足迹化石的地方。这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资源富集,因此也造就了小保当人的纯朴厚重、勤劳智慧,他们努力将小保当矿业公司打造成智能矿井的标杆。

是夜,行走在小保当矿业公司厂区,路过体育场、音乐烤吧,望着不远处的研发楼、书吧、办公楼及员工公寓等硬件设施,试想,假如把一所大学的某个专业或者院校放在这里,也完全可以实现办学需求。

后记 

心中万千语,落笔词有穷。

没来神木前,还曾遐想:塞上是什么样的?是金庸武侠小说中的冷漠和荒凉吗?倘若冷清、萧杀,那又是谁的居住之境?

仲夏之月,北上神木,有幸参加“奋进中的陕煤”采风创作活动,这是一份来自陕煤集团的馈赠。在为期五天的采风全过程中,越来越真切感受到陕煤“奋进者”文化已深深渗透进企业内心。在红柳林,在榆林化学,在小保当,接待组织方宁可舍弃那些采掘生产、项目建设带来的经济效益,也要将这批作协会员代表、文学爱好者妥当接待安排。在当前抢市场、抓生产、提效益的重要时刻,他们竟肯挤出大把时间,给这些采风创作者用于采访、座谈、参观、体验。他们没有丝毫的不耐烦,而是毫不吝啬地将最真挚、最宝贵的成效经验如数家珍般一一捧到这些喜爱文字、喜爱文化的人面前。正如陕煤集团党委宣传部部长、职工作协主席梅方义来时所言:只有充分了解陕北神木几家公司的发展历程,才能全面感受到陕煤集团文化精神标识及精神传承。

是的,这就是陕煤“奋进者”文化!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感谢陕煤集团党委宣传部、陕煤集团职工作协举办的“奋进中的陕煤”采风创作活动。                      

(责任编辑:zgltw)